中证鹏元评级分析称,龙头财险公司依托对销售网络的控制力、较强的产品设计和定价能力,通过发挥规模优势、加强内部成本管控等方式,仍能够保持承保端实现盈利;而部分中小型财险公司在车险保费定价下降的情况下,费用率高企且随着承保标准放松赔付率持续攀升,承保端亏损扩大,未来或将逐步退出车险市场;对于中小型财险公司,避开大型公司的规模优势,进行差异化深耕成为实现承保盈利的重要途径,不同财险公司承保业务的经营业绩仍将持续分化。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达1.3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2%。其中,非车险业务中的保证保险、健康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844亿元、840亿元、753亿元和67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30.80%、47.68%、27.51%和17.43%。
相比之下,作为财险行业的第一大险种,车险业务保费收入8188亿元,同比增速仅为4.52%,增速不仅远远低于非车险业务,也不及财险行业整体水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跟汽车市场和监管的变化有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汽车工业蓝皮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汽车行业销量进一步深度下滑,全年累计销售汽车2576.9万辆,较上年减少231.2万辆,同比下降8.2%,降幅比上年扩大5.4个百分点,比2017年的最高峰(2888万辆)净减311.1万辆。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还在不断加大对车险市场的监管力度。比如,加强渠道管理、明确银保监分局对车险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等。业内人士也表示,车险的发展的确遇到了天花板,目前到了竞争非常激烈的程度,行业也开始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非车险业务,从而实现车险和非车险业务的平衡发展。于是,才有了2019年非车险业务高增的事实。
从《券商中国》所统计的险企2019年数据看,车险方面,20%的险企车险保费收入下滑,30%险企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超10%;非车险方面,有2/3险企农险保费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超3/4险企责任险保费收入实现正增长,超半数险企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正增长。
多家险企也将非车险业务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以渤海财险为例,其在2019年将“推进车险有质量增长”“加快推进非车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企业财产险、农险、意外险等非车险业务在所有财产保险中占比仍然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在政策扶持下非车险业务增长动能依然强劲。
外资发展潜力可观
继2019年7月,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以进一步放宽金融业的外资投资比例限制之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正式进入了“快车道”。对于保险业而言,2020年起对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势必加速外资对中国寿险市场的布局。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1~2018年,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市场占比由4%增长至8%,外资产险公司的市场占比约在1%~2%。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外资寿险公司近年来保费增速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头部盈利效应显著,在全面放开寿险外资持股比例下,未来发展潜力可观。
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外资巨头纷纷行动。2019年11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开业获得银保监会批复,成为在中国首家批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2019年末,法国安盛集团全资控股安盛天平,中国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应运而生。
对于外资加码中国保险业布局,一位大型险企高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只有在充分竞争开放的环境下,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才会得到提升。外资能够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以更长远的考虑布局影响中国市场,这必然会对中国保险市场产生正面影响。”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在业内看来,这也是此轮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举措中最为重磅的一项。
文章标题:【保险业新江湖:人身险转型进级成效明明 财险机构“爱”上非车业务 外资寿险入华按下快进键(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channel/list/13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