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强化了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这类保险的长期保障功能,落实保险姓“保”的理念。
随即,人身险公司开始了调整业务结构的漫长之旅:大批保险产品下架退出市场,保障型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一时间,转型成为人身险行业的主旋律。如今两年多过去了。人身险公司的“回保障、调结构”也初现成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副主任贾飙曾表示,2017年,行业进行了艰难的转型;2019年,行业各项指标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
相较于寿险业的百花齐放,财险业的发展一直以“老三家”马首是瞻,马太效应较为明显。但不同的是,相较于几年前掘金车险市场,2019年财险机构纷纷将目光锁定在非车险业务,在非车险业务方面开启了新的竞争。
而随着中国保险市场近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以及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外资巨头纷纷行动。
健康险异军突起
数据显示,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从1982年的16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2万亿元,以年均49%的增长速度发展,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2017年人身保险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8万亿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了10.6亿城乡居民。
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行业粗放式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冲规模、大力发展理财产品等偏离保险本质的行为和业务越来越多。为了让保险业回归本源、满足消费者需求,2017年原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对短期、附加万能险险种产品整顿规划,引导各险企产品设计趋向保障功能,给人身险市场带来了巨变。这也被业内称为“最严监管规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监管规定的推动下,人身险公司纷纷开启转型之路,从渠道结构、保费结构、代理人结构、业务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人身保险业要将服从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行业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发展的方向,推动一场由内而外的全面转型。”
在业务转型推动下,人身险业务发展增速放缓。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260.87亿元,同比增长0.8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0722.86亿元,同比下降3.41%。有业内人士人认为,寿险业转型阵痛是必然的,但在经历转型后,行业将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2019年,人身险公司开始回暖。去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3099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中诚信国际分析称,受业务规范持续升级细化的影响,人身险行业保费增速经历了前两年的大起大落后逐步企稳回升,行业整体业务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保障型业务和期交业务占比提升,渠道结构优化。随着社保改革推进和大众保险意识提升,预计人身险业保费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身险公司转型的同时,以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健康险业务也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快速崛起。
回顾健康险近年的发展,2013年健康险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但当时,健康险在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还在10%左右,当年寿险类业务占比在85%以上、意外险占比超4%。此后,随着健康险加快发展,健康险占比几乎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身险2.7万亿元的保费收入中,健康险保费收入为5448亿元,增速达24%,在各险种中增速最高,业务占比为20%;2019年,中国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0995.28亿元,同比增长13.76%。其中,健康险业务收入7065.98亿元,增长29.70%,在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为22.80%。
进入2020年依旧如此。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06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健康险3927亿元,同比增长20.3%。
非车业务竞争激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直以来,财险业都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公司掌握行业80%的利润,除了老三家和百亿公司以外,其他公司很难做到承保端盈利。
在此背景下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就是车险业务,作为行业巨头,老三家稳稳地占据着车险市场的大头,中小型险企很难分得一杯羹。
据《券商中国》报道,已经披露年报的74家财险公司中,有49家的综合成本率都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行业超过半数的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没能包住支出,在承保业务上是亏钱的。
25家拥有承保利润的财险公司中,涵盖人保、平安、太保等超大型财险公司,两家农业险公司、两家自保公司以及11家外资保险公司。这显示,大型财险公司在成本控制上优于绝大多数中小型险企;其次,在同等规模的财险公司中,外资财险的经营质量更好。此外,农业险公司和自保公司拥有较好的承保利润率。
文章标题:【保险业新江湖:人身险转型进级成效明明 财险机构“爱”上非车业务 外资寿险入华按下快进键】,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channel/list/13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