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提供的《房地产借款抵押合同》《抵押借款协议》和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的《立案告知书》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本报记者 沈童睿摄
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不动产交易、民间借贷领域的欺诈行为频频出现,手段不断翻新,群众反映强烈。
近日,本报收到一位老年读者的来信,反映自己卖房子惹了官司背上债。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面对精心设置的陷阱,受害群众往往缺乏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在举证方面处于劣势。
我们希望通过报道,揭露这类诈骗手法,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提醒群众,在处置大额财产时,一定要增强法治意识,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不草率签字,不给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编 者
2016年,上海市民周丽华女士打算出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商铺。中介告诉她,买卖商铺需要交很高的税,如果改为签订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不仅可以把房子卖掉,还可以“避税”。于是,周丽华通过中介签订了借款协议,以为到期不还款,债权人将房屋收走,自己拿到借款,收益与卖房的效果是一样的。不料,不仅借款没有如数到账,自己还因借款未还成了被告、成了失信被执行人。
如此蹊跷的事情,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记者赴上海、江苏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笔交易,产生两份不同的抵押借款合同
“我被这伙人相互串通欺骗了,现在房产没了,钱也没如数到手,还成了失信被执行人。”本来是卖房,却背上一身债,62岁的周丽华女士提到这场纠纷,情绪很激动。
周丽华说,她利用多年积蓄购买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河间路的63、65、67号商铺。2016年10月,周丽华打算将商铺出售。通过跟自己打过交道的中介杨某芸,周丽华接触到了一名叫袁某法的购房人。双方讲定,交易达成后,周丽华可以拿到1450万元。
不过记者发现,两人所签订的并非房屋买卖合同,而是一份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周丽华说:“中介告诉我,商铺进行买卖,要交的税比较高,建议采用抵押的办法来交易。”具体方案是,由周丽华向袁某法借款1450万元,以河间路63、65、67号商铺作为抵押物。3个月借期满后,周丽华不用偿还这笔钱,商铺按照违约责任条款,过户给袁某法。当时就是图这点便宜,周丽华便同意了对方的方案。
但周丽华后来发现,事情并非说的那样顺利。袁某法并未一次性把钱款全部打给周丽华,而是从2016年11月22日开始,断断续续地或由本人或通过其他人的账户打给她。截至2017年1月26日,周丽华总共才收到770万元。这个数字与事先讲定的1450万元相去甚远,周丽华只好继续找袁某法、杨某芸催要。
到了2017年5月,钱款还没全数拿到,周丽华却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个叫陈某伟的人,说要我还他们老板王某刚的利息。”周丽华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要说借贷,也是发生在她和袁某法之间,这个陈某伟是谁?怎么会跟叫王某刚的人扯上关系?利息又是从何而来呢?
周丽华找袁某法讨说法,袁某法却只说这是中介杨某芸的过错。不过袁某法表示,既然承诺了保证周丽华到手1450万元,他会在付足房款之外,偿还陈某伟所要的利息,但他手上的资金暂时周转不开,需要周丽华先行垫付,等资金到位了,会如数补偿。
周丽华再次听信了袁某法的话,“约定的1450万元有了保证,新冒出来的利息也有人能帮忙偿还,便也没深究这笔利息的来源”。于是,周丽华先后打了128万元的利息给王某刚。
直到2017年7月份,那位叫陈某伟的人,将一份1000万元的借款协议发给周丽华,她才清楚意识到自己除了跟袁某法的资金往来之外,竟然冒出一笔大额债务。这时,周丽华觉得自己可能上当了。
为“走流水”办了银行卡,却被中介人员控制
周丽华认为,问题就出在2016年11月12日,她和杨某芸前往上海市杨浦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做抵押权证手续的那一天。据她回忆,当时交易中心人很多,杨某芸说号已经叫到了,要快点签合同,就拿出一份三页纸的协议,直接翻到最后一页,要周丽华在借款人处签字,而出借人签名处却是一片空白,也没有日期。
杨某芸解释说,签了这份协议可以马上放款1000万,等“走完流水”就会把剩下的450万元打给周丽华。周丽华说,协议一签好,便被杨某芸抽走了,具体内容她没有看到。而为了“走流水”,签订协议的当天下午,杨某芸还带她去浦发银行,以周丽华的名义办了一张银行卡。此后,这张卡和U盾就由杨某芸保管。
文章标题:【今天最新新闻事件:卖房咋会惹上官司背上债(来信调查)】,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channel/house/5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