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移民搬迁群众搬出大山后迎来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宽敞的马路, 干净整洁的小区, 热闹的街市,  三五成群老人在社区广场拉着家常,工厂里机器轰鸣一片繁忙……如今黄平县移民搬迁群众迎来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我返回家乡发展,是想为刺绣文化传承做点事,怕老祖宗的技艺失传;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中部分姐妹都会刺绣,发动他们一起干,大家也能够挣钱。”刘昌英说。今年49岁的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居民刘昌英,在9岁那年,就开始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刺绣和织布,出师后不久,她就到贵州省凯里市发展,慢慢地走上了致富之路。转眼间到了2014年,刘昌英作出了一个决定,返回家乡黄平县谷陇镇发展,带领搬迁妇女在家中发展指尖经济。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黄平县立足民族文化传统技艺传承,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大力推行“社区党支部+锦绣计划+搬迁妇女”就业新模式,5个移民社区党支部与县内民族企业或扶贫车间建立合作机制,将蜡染、刺绣、“银项圈”等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移民搬迁技能培训中,以“文化+扶贫”的形式推动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带动2500余名搬迁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增加了收入渠道。

“厂房就在家门口,出家门就到厂了,工资还不低,一个月工资还有3000元。”黄平县旧州冷水河社区移民搬迁户冉绍碧兴奋地说道。“现在这个日子安逸哦……”像冉绍碧这样“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搬迁妇女不在少数。

“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过去这些妇女都是在家种地,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外出务工,现在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黄平县冷水河社区主任孙瑾介绍说。

黄平县为了让搬迁妇女实现“楼上住宿、楼下就业”,在5个移民安置点开发360个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引进一批服装加工、电子元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22个扶贫车间,实现扶贫车间到移民社区全覆盖,提供了岗位400余个岗位。

烹饪、家政、美容师、电工、厨师、挖掘机……移民社区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外墙上悬挂的巨大显示屏里,东部企业用工信息不停地滚动刷新。黄平县紧扣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创业需求、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在5个移民搬迁安置点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100%就业计划”,组织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门路。

目前,黄平县移民社区通过就业培训后就近就业、劳务输出、托底帮扶等举措,10000余名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目标,有效解决了易地移民搬迁后群众就业致富问题。

 文章标题:黄平县移民搬迁群众搬出大山后迎来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内容摘要:黄平县移民搬迁群众搬出大山后迎来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spt/241651.html



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1700584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0000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mt.ironge.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