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减少贫困人口94162人,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至1.35%,群众认可度达99.41%。“平塘县确实做到了全力在攻坚、合力在攻坚、齐心在攻坚,干群关系特别好……确实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2020年1月,省级第三方机构对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组对平塘县的高度评价。
3月3日,省政府发布平塘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减贫摘帽。9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到平塘县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充分肯定并点赞。
“退出贫困县公示结束,也是脱贫攻坚‘巩固战’的序幕。”平塘县县委主要领导表示,全县5894名驻村网格干部,将按照“六个一”驻村工作法要求,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辛勤付出谱写脱贫路上的动人篇章,用汗水浇灌出泥土的芳香。
一堂课,宣传了党的好声音
“我们要学习联合村谭支书起早下田干活的艰苦创业干劲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自主领办产业的精神,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掌布村网格员陆广林在讲习所上说起了群众身边的榜样。
群众排队签订“红十条”
“谭支书最近变化有点大咧,成了镇上的名人,说话水平也高了不少。”最近,群众闲聊中经常说起掌布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谭忠海的改变。
“只有自己做好了、学好了,才能宣传好、带着群众好好干。”说起自己的改变,谭忠海自豪不已。他坦言,不仅自己有改变,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也很快,这主要是大家上村讲习所学习带来的变化。
“以前不是不爱讲话,自己没做好,也怕说错。”谭忠海说出了初衷,联合村2018被列为后进基层党支部,他十分“不服气”,凭着爱学习和一股干劲,重新又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这只是平塘县121个村(社区)通过“农民讲习所”宣传平台带来改变的一个缩影。平塘县通过创新“讲习所上一堂课”的工作方法,把课上到党支部、党小组、院坝、农户家中,甚至田间地头共4820次。切实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建设成宣传党的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不断加强了农村党员群众政治思想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群众理论素养。
一件好事,赢得了群众的拥护点赞
去年冬天,对于15岁的刘杰和10岁的刘宗迅姐弟来说,永远忘记不了两件事。直到现在,当时的情景仍然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特殊的感谢信
画面一:相依为命的奶奶离世,姐弟俩守在离世老人前哭泣的无助。
画面二:几个“陌生人”带着捐赠来的1万多现金,领着寨子上的邻居帮奶奶料理后事,送奶奶“上山”。
几天后,姐弟俩把一张写满大红纸的感谢信送到了村委会。“从小爸妈车祸去世,奶奶是唯一的亲人,奶奶走了,我们非常绝望,你们帮助了我们,感谢你们......”看到感谢信,感动了驻村干部,围观的群众也悄悄抹泪。
“文字虽不流畅,但能感受到两个孩子的心,感受到了文字之外的感激之情。”塘边镇新街村支书杨毅说,通过做这件事,不仅帮助他们家,还赢得村里群众的点赞,后面的工作开展非常顺利。
为群众办一件事,不论大小。为村里发展产业奔波;为修寨上的小广场四处“化缘”;下田帮助群众插秧、打谷子;帮助群众协调解决住房医疗问题;帮助群众拉通了水管;为群众小孩解决读书问题;对接企业帮助群众实现就业……累计起来,平塘驻村干部帮助群众办实事43966件。
一次群众会,得到了理解和支持
初秋的落良村,秋收的繁忙已过,进村的路面整洁干净。在该村龙井湾组驻村网格员朱佐行的带领下,在寨子走了一圈,很多群众都纷纷主动上前打招呼。
村民组开一次会
“以前没有这么和谐,群众会都开不起,一开会总是有人站出来反对。”网格员朱佐行介绍,龙井湾组有101户村民,七八个姓氏杂居在寨子里,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引发各种矛盾纠纷,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人心不齐,每开一场群众会都要你争我吵。
“这里以前就是一条泥巴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锅粥’,有个车开不上来,走路下去得穿水胶鞋。”宋木建指出家门口一段水泥路说,虽然离大路只有百来米,但是已经成了寨子上的一个梗。“不是不愿意修,是大家不齐心,会都不愿意去开。”村民宋昌培说出了原因。
文章标题:【为了脚下泥土的芳香——平塘县创新“六个一”驻村工作法的生动实践】 内容摘要:为了脚下泥土的芳香——平塘县创新“六个一”驻村工作法的生动实践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spt/21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