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全球性竞争力乏力,苹果恐退化为区域性品牌

据国外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iPhone在印度销量暴跌42%,仅卖出约22万部。

苹果印度市场暴跌背后,价格虚高、策略失误

苹果在印度市场糟糕的经营状况,只能归咎于其错误的营销定位、以及不接地气的大公司做派。

尽管包括CEO库克在内的苹果高层多次强调过对印度市场 “极端重视”,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根据印度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印度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GDP到2018年才刚达到中国的20%。在这样一个市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手机价格,目前徘徊在300美元左右及以下的水平,也就是大约人民币1800元以下。按照中国手机市场的概念,这是典型的“中低端”市场。

然而苹果却始终把自身定位在高端、高价位的档次上。在印度,较新款的苹果手机定价在3800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价格自然很难打开销路。

为了“适应”印度市场的消费能力,苹果长期以来所采取的策略,并不是针对性地推出廉价机型,而是简单地将老旧机型投放市场,来吸引较低收入人群购买。这些老旧机型包括iPhone SE、iPhone 6S等,而且,这些机型的售价其实也不便宜。

长期错误的市场定位,是使得苹果在印度的销量不断下滑。

为了挽回颓势,苹果其实也做了一些策略调整。例如,对部分机型采取了类似于中国市场的降价措施。但问题在于,即使降价后,其价格水平依然远超印度消费者平均购买力。以iPhone XR为例,其在印度的官网售价为7300元人民币左右,而iPhoneXS则要卖到9400元以上。这样的“降价”,对普遍看中性价比的印度消费者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不会对这种价格档次的手机产生购买欲。

更令印度用户不满的是,苹果对没什么人愿意买的高端机型采取降价措施,却对印度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的老旧机型,采取了限制措施。例如,近期苹果就禁止了经销商利用网络渠道销售iPhone SE。这实际上会令消费者购买苹果手机的成本更高。

这种完全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应对措施,让印度消费者对苹果品牌更加不感兴趣。按照Counterpoint的报告,苹果今年全年在印度市场的销量,有可能要比去年下跌17%,继续创造更差的年度业绩“记录”。

iPhone在印度绕不过的“拦路虎”——中国手机军团

iphone在印度卖得不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手机军团太强大,太能打。

从2014年开始,包括小米、OPPO、vivo在内的中国厂商阵营,开始积极布局印度。到2016年,以小米印度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为标志,中国厂商在印度全面崛起。时间进入2018年,中国品牌的优势更加明显:其中,小米以28%的市场份额,力压长期占据榜首的国际品牌三星,登顶印度市场销量冠军;另外两个中国品牌vivo、OPPO,则分别以10%和8%的份额位列三星之后,排在第三、第四名。这三个品牌,加上其他份额较小的中国品牌在内,总共拿下了惊人的60%份额。至此,中国军团已经成为印度市场的绝对主力。

中国手机军团的高歌猛进,令在印度手机市场连年下滑的苹果显得更加尴尬。时至今日,苹果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跌破1%,在排行榜上无可奈何地被列入“其他”类别。

回看中国手机军团的印度之路,他们的成功源于避开了苹果在策略上的失误以及接地气的本地化市场策略。

苹果在今年初作出决策,欲将比较先进的生产线搬迁到印度。与其相比,中国厂商早在5年前就已经下定决心在印度实现生产、营销的全面本地化了。以小米为例,至今已经在印度拥有6个大规模生产基地,雇佣了超过1万名本地员工。另一个中国厂商vivo,3年前就在印度德里附近的大诺伊达地区建立了生产线,初期就雇佣2200名印度员工。2019年,vivo再次作出承诺,要在印度建立第二家工厂,雇佣5000名员工,将每年的产能增加5000万台。通过在印度设厂,中国厂商在用地、税收、产业政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幅度降低了他们的产品成本。

在苹果数年如一日坚持用低端小屏幕机型、高价格的策略经营印度市场的同时,vivo、OPPO、小米等纷纷以更大的屏幕布局、中低端的价格水平,全力吸引印度消费者。同时还以最快的步伐,将屏下指纹、双卡双待等令用户喜闻乐见的新技术引入印度市场。

 文章标题:iPhone全球性竞争力乏力,苹果恐退化为区域性品牌,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mobile/2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