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再当劳模会成为雷军三个愿望之一?

前不久,小米掌门人雷军在小米十周年主题演讲中披露了自己的三个愿望,其中之一便是未来十年不会再有人说雷军是劳模,因为这个舞台属于小米年轻人。换言之,他极度渴望撕掉“劳模”这一标签,奋斗的舞台属于新一代小米人。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雷军素有“中关村劳模”的称号,工作起来到底有多拼?他曾自曝一天最多开23个会、午饭仅3分钟,与雷军共事多年的同事、前同事也很有发言权,总结下来就是“雷军在玩命工作”,你们感受一下:

王川曾爆料,雷军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到七天,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劳模,每天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一定需要巨大的信念支撑。卢伟冰表示,“加入小米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很拼了,但进入小米之后才发现雷总是最拼的。”小米前高级副总裁祁燕也曾透露,雷军每天直到晚上一两点才下班,中午饭是三四点,晚饭是十一二点。

纵观整个中国互联网,几乎找不到比雷军还勤奋的大佬,他异于常人的勤奋甚至影响同行,58掌门人姚劲波曾开玩笑说时常会拿雷军来勉励自己,“我觉得雷军是我们这个圈里面特别努力的劳模,每次我比较累的时候,我就想想雷军可能还在办公,就心里好受很多。”

其实,对于企业家来说,劳模本身是一柄双刃剑,正面是代表工作够努力、够认真、够投入,反面则体现无趣、乏味、没有业余爱好。换言之,物极必反,劳模的另一面是企业家事必躬亲、不懂放权,企业在创业初期或许可以推行这种治理模式,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则是时候做出改变。

雷军不是没意识到这一问题。2017年11月,他在2017小米投资生态年会上道出自己的苦恼,“别人讲我是劳模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愧疚,对不起大家,我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同时,雷军还现场吐露自己纠结于是否继续成为劳模,一度产生动摇和自我否定:

“这就是我内心很矛盾很复杂的地方,我真心不愿意听到大家夸我是劳模。我很忙的时候我也很内疚,我觉得自己不成功,我为什么不能像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每天喝着咖啡就把工作都做好了?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动摇,这样做对还是不对?”

不难看出,随着小米不断发展壮大,过去曾带给雷军无数荣光的劳模称号,如今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为烦恼、累赘,反思、改变势在必行。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小米不可或缺的精神领袖和救火队长,但近年来已在有意地尝试不再凡事亲力亲为,交棒给年轻有为、认同小米价值观的高管。

比如,2016年小米供应链面临巨大挑战,雷军从当时的手机研发和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手中直接接管,稳定之后才交接给林斌,近期又交棒给新晋加盟小米的曾学忠;2019年小米中国区承压,雷军亲自兼任中国区总裁推动改革,扶上马走一程后交棒给卢伟冰。

事实上,雷军重用、提拔年轻人绝不只是说说而已。上周,他在内部信中宣布,下一个十年重新创业,小米将实行合伙人制度和新十年创业者计划。为此,雷军决心扩大合伙人队伍,引入王翔、周受资、张峰、卢伟冰四人和公司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同时,小米新十年创业者计划也同时启动,将选拔百位认同小米使命、愿景、价值观,有能力、有潜力、并且在核心岗位有突出战功的年轻干部,给予类似早期创业者的回报,激励他们以创业者心态和投入度,和公司共绘未来十年的美好蓝图。

不知你发现了没,1969年出生的雷军已51岁,尽管正处于当打之年,但终有一天会老去,迟早要考虑退休和接班人的问题,这一灵魂拷问避无可避。

换言之,雷军不可能一辈子以劳模姿态带领小米冲锋陷阵,他不仅要重视管理层的汰旧换新,以求战斗力和领导力时刻保持在线,更要花心思探索企业价值观的传承,即未来接班人或新管理层能一如既往贯彻自己的创业初衷,确保核心航向不发生偏离。

在我看来,管理层更迭相对容易、见效快,且肉眼可见。近年来,小米从内部提拔3位副总裁和30多位事业部总经理,占比超过八成,并从外部引进卢伟冰、常程、杨柘等优秀人才,使小米团队充满活力。相比之下,企业价值观的传承则偏务虚层面,推进起来相对困难,且一时半会难以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然,雷军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上市之前,他在母校武汉大学向用户承诺,小米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永远不会超过5%,此举不仅着眼于小米上市后可能扛不住投资人带来的巨大业绩压力,更面向未来,用雷军的话来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做CEO了,小米管理层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呢?”

 文章标题:为什么不再当劳模会成为雷军三个愿望之一?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ech/mobile/15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