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发放消费券,可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缓解商家的经营压力,是一种疫情期间被反复证明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相信随着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地,消费元气将逐步恢复,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发放1亿元餐饮消费券,乘用车换新能源最高享万元补贴,购买节能家电可领1500元……近日,北京市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在坚持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出27条举措,促进消费有序恢复。
一子落,满盘活。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发放消费券,可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缓解商家的经营压力,是一种疫情期间被反复证明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据了解,每1元钱的政府补贴能够带动3.5元至5.8元的新增消费,杠杆效应达到3.5倍以上。
消费券虽好,但怎么发是个技术活儿,特别是在发放行业及发放对象方面,还是要有所选择,尽可能地实施精准投放。此次北京消费券“大礼包”重点关注的是汽车、家电、餐饮等行业,这些领域也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像餐饮行业,5月份,北京餐饮收入453227万元,同比下降54.9%,受疫情冲击之大可见一斑。
在汽车、家电、餐饮等行业发放“真金白银”,一方面可以助企纾困,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撬动消费,为经济发展积蓄动力。数据显示,汽车、家电、餐饮等行业在消费市场上占比较高,达到1/4左右。此外,中国的汽车、家电、餐饮等行业,消费基础比较好,消费者购买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和参与餐饮等高频消费的热情比较高。因此,在这些领域发放消费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独北京,近期,成都、贵州、太原等地也是在这些领域发放消费券。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随着“发券”热潮兴起,往往有“薅羊毛”“虚假消费”等现象出现。比如,有的“羊毛党”通过虚拟定位在其他城市抢券,然后再进行低价售卖。这既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给地方政府、企业造成了损失。对此,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管措施,做好风险防控,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
还要看到,消费恢复是长期的过程。消费券不是万能的,融易新媒体,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花钱的问题,改变不了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腰包鼓了,人们花钱才更有底气。长远来看,提振消费更需重视治本之策,应从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商品服务供给质量、完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共同发力。
之前,北京已相继出台了18条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措施和45条稳增长实施方案。此次,北京推出的27条促消费举措,涵盖助力消费领域企业恢复发展、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壮大数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提升家装家居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及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内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相信随着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地,消费元气将逐步恢复,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对展现“带货能力”的消费券多些期待
政府消费券要发挥“乘数效应”
欧洲议会投票对碳市场改革的法律草案表示支持,呼吁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相应改革,...
欧洲议会投票对碳市场改革的法律草案表示支持,呼吁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相应改革,...
2 洪群联:服务业如何重新“活”起来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业一度陷入低迷状态。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
3 精准匹配校地人才合作近年来,各地陆续推出校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选聘科研人才到政企任科技顾问、选派干部到...
4 代志新:理顺基层财政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不断完善,中央与省级的...
5 中经评论:推进税收法定有利稳预期从7月1日起,实施30余年的印花税暂行条例退出历史舞台,印花税法开始正式实施。虽然印花税...
6 跨界两轮电动车胜算几何?近年来,随着绿色出行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
7 智慧助老需久久为功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全国老龄办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深入开展2022年“智慧助老”行动,聚...
8 守住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武汉考察时指出,当前,疫情还没有见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
9 中经评论:从源头上遏制学区房炒作随着7月12日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幼升小录取结果出炉,颇受幼升小家长关注的北京东城、西城、...
10 郭珍:细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这是此前发布的...
热点 | 财经 | 科技 | 观点 | 产业 | 专栏 |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ryxmt.com.cn 融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