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24亿抢壳? 控股“烫手山芋”惠而浦 白电风起云涌

  格兰仕能否顺利整合业务亏损的惠而浦,以及庞大人员规模的调整、部分生产线的去留问题。此外,如果暂停和苏宁易购之间的合作,需要赔付多少金额等等,这些都是格兰仕接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短暂停牌两天之后,格兰仕要约收购惠而浦方案如期公布。

  8月25日晚,惠而浦(600983.SH)发布公告披露格兰仕出具的要约收购方案。公告显示,这次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467527790股,占惠而浦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1%,要约价格为5.23元/股,所需最高资金总额为24.45亿元。若此次收购顺利,格兰仕将成为惠而浦中国的控股股东。

  8月26日上午,惠而浦股票复牌,早盘一字涨停,报6.96元/股,最新总市值53.3亿元。

  家电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对于每年营收规模两三百亿元的格兰仕来说,此次控股惠而浦付出的代价并不高。

  “若此次收购完成,格兰仕顺利接手惠而浦,在中国市场长期面临亏损的美国惠而浦可以甩掉这个‘烫手山芋’,而格兰仕则可以借用惠而浦的壳推动自身上市进程。”他说道。

  拟收购61%股份

  8月23日,惠而浦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在8月21日收到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书面告知函,正在筹划部分要约收购事项,本次要约收购不以终止公司的上市地位为目的,但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惠而浦股票自8月24日早盘起停牌。两天后,惠而浦再次公告,并披露具体要约收购方案。根据方案,格兰仕拟以最高24.45亿元价格收购惠而浦61%股份。

  据了解,这次收购范围是惠而浦全体股东持有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其中现任第一大股东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计持有惠而浦51%股份。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惠而浦23.34%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不过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30日,惠而浦投资持有的约2.34亿股份存在限售条件,其锁定期至2017年10月23日结束,但截至今年8月25日尚未办理解禁手续。

  格兰仕在要约收购报告书中表示,“本次要约收购不以终止惠而浦的上市地位为目的,若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惠而浦的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收购人作为惠而浦的控股股东将协调其他股东共同提出解决股权分布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以维持惠而浦的上市地位。”

  但同时格兰仕方面也指出,这次要约收购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收购人持有不低于上市公司51%的股份,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梁昭贤、梁惠强父子。如果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少于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51%,则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所有预受的股份将不被收购人接受,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不会发生变更。”

  对于此次要约收购的目的,格兰仕表示基于对惠而浦未来发展的信心,并看好上市公司与自身的产业协同效应,拟通过本次要约收购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公告显示,在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12个月内,格兰仕暂无增持或处置惠而浦股份的计划,且暂无改变惠而浦主营业务或者对惠而浦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明确或详细计划。

  拟收购消息发布后,惠而浦中国相关负责人对外回应称,“惠而浦不会退出中国,惠而浦在合肥市拥有大量投资,对中国市场长期投入的战略初心不会改变。”

  “烫手山芋”

  资料显示,惠而浦中国前身是上市公司合肥三洋。2014年,美国惠而浦收购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合肥三洋更名为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据悉,当时美国惠而浦接手的合肥三洋已经是一个“烫手山芋”,不仅合肥市国资有参股,旗下三洋品牌的白电部分海外权益已卖给海尔,荣事达品牌的冰洗一度交给美的运营,此外上市公司与荣事达小家电商标授权商也纠纷不断。因此,业内大多数人并不看好该次交易。

  但对于美国惠而浦来说,入华多年始终未能打开销售通路,希望借助合肥三洋的经销渠道创造奇迹。此外,合肥三洋在合肥当地的制造基地也是美方认为的重要资产之一。

  不过,双方并未实现原计划预想的“1+1大于2”效应。因中美文化差异、策略不同等多重因素,包括金友华、章荣中等原合肥三洋高管陆续离开,融易新媒体,惠而浦中国高管迎来大换血。近年来,惠而浦中国业绩持续下滑。2017年到2019年,惠而浦中国分别营收63.64亿元、62.86亿元、52.82亿元。

 文章标题:格兰仕24亿抢壳? 控股“烫手山芋”惠而浦 白电风起云涌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ech/digi/16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