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之父”告别 东芝以退为进

  在卖掉了家电、医疗、半导体等业务后,这次,东芝要卖掉笔记本业务了。8月10日消息,东芝将持有的笔记本电脑业务公司Dynabook inc.的全部股份转让给夏普,至此,东芝完全退出了笔记本电脑市场。作为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的缔造者,东芝壮士断腕背后是填补资金亏空的无奈,更是从C端转向B端的战略伏笔。

  卖掉PC业务

  8月10日,据The Verge消息,东芝近日宣布,其持有的Dynabook inc.余下的19.9%股份已经全部转让给了夏普。

  而在2018年6月,东芝曾将其笔记本业务Toshiba Client Solutions Co.,Ltd的80.1%的已发行股份转让给了夏普,夏普也将此公司的名字改名为Dynabook Inc.。这也就意味着,Dynabook Inc.成为了夏普的全资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东芝卖掉PC业务后,将有至少9200万美元的资金来进行业务重建。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东芝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尽管当下市面上鲜有东芝笔记本产品出现,但实际上,世界上首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的缔造者正是东芝。1985年,东芝推出Thorn EMI Liberator,并号称是全球第一家量产上市翻盖型膝上电脑的企业,可谓“笔记本电脑之父”。此后,东芝又将产品线扩展至Satellite、Portégé,并一度成为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

  1991年,东芝发布了第一台商业上可用、配置了彩色TFT显示屏幕的东芝T3200SXC。随后,东芝又推出了备受欢迎的卫星系列产品(Satellite range),而彼时,市面可与卫星系列竞争的机型是还未被联想收购的ThinkPad。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东芝曾连续七年夺得全球销量第一。不过在进入21世纪后,ThinkPad、MacBook Air、戴尔、惠普等产品逐渐赢得消费者青睐,东芝在竞争对手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一点点失去了竞争优势。

  在PC市场,东芝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在向夏普出售股份时,东芝在个人电脑市场的销售量已从2011年的峰值1770万台下降至2017年的140万台。

  “事实上,卖掉电脑等亏损业务对于东芝来说并不是坏事儿。一方面,电脑业务已经不是东芝的核心业务。从2014财年开始,东芝已经在不少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停止零售计划,仅在日本和北美地区仍然继续销售B2C的电脑产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刘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有趣的是,接盘者夏普却非常看好Dynabook。此前,夏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正吴曾公开表示,在2018年首次交易后不久,夏普Dynabook业务的盈利能力就十分可观。她还表示,该子公司可能将在一年内上市。

  尴尬的收购

  东芝为何要卖掉PC业务?真的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吗?

  非也,PC并非东芝卖掉的第一个业务,而东芝卖所有业务的原因都是——缺钱。

  而东芝今日的种子,14年前就已经埋下。2006年,东芝希望通过收购美国西屋电气进入核电产业,但彼时,三菱和日立也有竞标的打算,东芝为了与同行竞争,在竞标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最终以54亿美元的3倍溢价拿下了西屋电气。

  收购西屋电气,对于东芝来说,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噩梦自此开始。

  彼时不仅日本政府,全世界都在鼓励核电建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泄漏,直接导致核电产业在全球遇冷,东芝核电业务受到致命打击,除了部分订单取消,剩余的建设订单成本一路攀升,工期也一再延误。

  尽管遭遇打击,当时的东芝依然看好核电业务的前景。2015年,东芝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另一家CB&I的核电子公司,后两者曾是多年的战略伙伴,在2008年共同承包了美国乔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核电站。

  核电业务一直一蹶不振,造成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和工期的延长使得西屋电气和CB&I就费用分摊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东芝为了“息事宁人”,在2015年通过西屋电气以0美元的价格并购了CB&I核电业务子公司。

  没想到的是,在并购后,西屋电气负债总额一路攀升,导致东芝在2016年的亏损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而在这期间,东芝又爆发了时间跨度长达七年、三任社长参与、造假金额达19亿美元的重大财务造假丑闻。公开资料显示,东芝从2008年到2014年底,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

  财务造假的直接结果就是一笔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的巨额罚单。2017年,东芝为了避免继续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卖掉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而连续的重拳打击也将这家电子工业巨头推入了摘牌退市的险境。

  B端野心

 文章标题:“笔记本电脑之父”告别 东芝以退为进,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ech/digi/15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