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爆料:从张大奕到罗永浩,直播带货的四个非典型故事

热点事件爆料:从张大奕到罗永浩,直播带货的四个非典型故事

  4月17日,一场关于电商直播网红张大奕的舆论事件,引发了其所在网红电商公司如涵控股的市值暴跌,一夜间蒸发约2200万美元(约1.5亿元人民币),股价跌幅6.36%。

  这场下跌的本质不是八卦绯闻,而是不同类型的主播正在分食“第一代带货网红”的红利。

  尽管曾经的“淘宝带货女王”张大奕创下过网店28分钟销售额破亿的记录,但她兴起于微博图文时代。电商直播兴起后,甚至有了“李佳琦、薇娅爆红,张大奕被遗忘”的论调。

  李佳琦、薇娅则是和电商直播形态一起成熟,靠导购式的直播带货成长起来的顶流网红主播。可以说,他们是淘宝直播带货模式兴起并成熟的标志。电商直播催生了李佳琦、薇娅们。他们从0粉丝的素人而起,没有粉丝加持,却创造了“顶流”的奇迹。而现在,这种奇迹很难再从资本、流量游戏中出现。

  最近,“初代网红”罗永浩也转业成为电商主播,首次直播累积4892万观看人数,销售额达到1.1亿元,这是一个可谓相当成功的开篇。但带货能力的欠缺,促使其第二场、第三场直播数据暴跌,这场狂欢也逐渐趋于平静。带着流量、关注度入场,转行电商主播的“流量选手”也未必顺利。

  另一个非典型的主播群体则是明星。在“明星红人化”,影视行业遭遇寒冬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明星想给自己增加一个“主播”的身份。但“翻车事故”频现,带不动货等也证明了,即便有大批忠诚粉丝,明星光环,但直播带货这一行当,仍旧是“隔行如隔山”。

  这四类群体,是如今盛行的网红电商直播生态中,特殊的非典型案例。他们或在电商直播生态中倾力押注,或在其中水土不服,或者将电商直播看作解决某种危机的缓兵之计。

  但电商直播这碗正被炒热的饭,是流量和收益的万能解药吗?

  张大奕:微博之外,没有主场

  每一份成功背后都需要撞对时代脉搏,就像雷军所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张大奕的成功和微博有着密切的关系。2014年,冯敏(如涵董事长)创办的“莉贝琳”(如涵前身,淘品牌电商)业绩下滑明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冯敏联合店里的模特,即当时新浪微博拥有近30万粉丝的张大奕,开起了淘宝网店。

  凭借微博图文时代的红利,加之网红带货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张大奕在2015年和2016年迅速崛起,曾经创造了上线新品2秒钟内即被顾客“秒光”,2小时卖出近2000万销售额的奇迹。

  红人带来的IP价值盘活了冯敏的公司,他试图批量复制这一模式。2015年,再次转型的“莉贝琳”更名为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模式也从之前的“网红+供应链”转变为“网红+网红孵化+供应链”的模式。

  冯敏期待将如涵打造成双轮驱动的公司,前端是网红的挖掘、打造和运营;后端是代工厂、供应链。如涵要做到两端兼顾,且靠前端来驱动后端。

  但现实的残酷是,市面上能够叫得上名字来的大网红,背后一般都有MCN机构,他们基本不会再签约其他公司。因此,如涵签约的大部分都是素人,签约之后,再通过营销手段将其炒热。

  张大奕得益于微博图文红利期,但如今红利期已过,带货方式已经从当初的图文时代逐渐过渡到短视频、直播,而如涵炒热素人的主阵地仍然停滞于微博。目前,如涵旗下网红累计已经拥有2.2亿粉丝,其中绝大部分粉丝来源于微博。

  张大奕在微博上有1173万粉丝,而在抖音上粉丝只有27万左右,小红书基本没有声音。

热点事件爆料:从张大奕到罗永浩,直播带货的四个非典型故事

  更重要的是,庞大的网红团队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入,仅靠张大奕撑起了如涵收入的半边天。

  如涵控股旗下的签约网红已经达到了159人,在2018年,如涵为此支付了1.5亿元营销费用,2017财年、2018财年和2019财年前三季度里,涵奕电商(张大奕与如涵控股共同成立)的销售额分别占如涵GMV的49.6%、51.0%和44.9%;占据了如涵营收的50.8%、52.4%和53.5%。

  在前端乏力的状态下,如涵的后端也面临重重挑战。

  和李佳琦、薇娅导购模式不同的是,如涵的供应链几乎全自营:自己设计、自己整合供应链、自己在微博上曝光出售。

  这既是如涵的优势,也是如涵的软肋。

  在公司内部,如涵有一个供应链基地,基地可以随时产出样衣,然后主播上新播出,根据订单量反馈给后端工厂,批量返单。同时,如涵还研发了一个集ERP、OA等功能的系统——layer cake(千层糕),来支撑整个“时尚红人-供应链-店铺-财务”体系,来起到精细化、数据化运营的目的。

 文章标题:热点事件爆料:从张大奕到罗永浩,直播带货的四个非典型故事,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digi/10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