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绿心丛林公园”9月底开园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斌

8月1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城市绿心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北投集团副总经理兰慧宾介绍了第一阶段开园目标定位及现阶段建设、运营、管理准备工作情况;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介绍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命名及标识文化内涵、绿心生态特点、园林景观特色等相关情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介绍了城市绿心新建及改建建筑特色。兰慧宾、高大伟、胡越分别就园区安防体系、24节气林窗、绿心留存保留建筑的意义等内容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主持发布会。

本次开园面积5.39平方公里。“城市绿心”位于通州大运河南岸,西边以东六环为界,南至京塘公路,总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包括六环路景观带及大运河景观带局部区域)。其中本次开园包括星型园路、运河故道、雨洪区等核心景观区、战略留白区共5.39平方公里,以及玉带河支沟部分区域,能够提供必备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园服务需求。

开园准备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城市绿心工程建设于2018年12月正式启动开工,今年2月10日,项目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顺利复工。目前,城市绿心建设、运营、管理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按计划,今年9月底开园。

工程建设陆续完工。园林绿化工程。目前开园区域绿化种植工作全部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0300亩,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地被114种,正在进行局部形象提升;园区一二三四级园路正在进行面层铺摊等收尾工作,计划9月中旬全部完成;庭院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局部细节刻画;配套设施,包括园区配套木屋(小卖、厕所、自行车驿站等)、标牌标识、座椅、路灯及交通设施等建设安装将于8月底前完成。市政道路工程。园区6条市政道路已于5月初开工建设,各项工程正快速推进,预计8月底前其中5条道路基本完工,9月底前全部完工。外电源工程。为满足园区开园用电需求,已于6月开工建设,8月中旬将完成全部设备基础及管线土建施工,9月底具备供电功能。市政中水设施工程。碧水厂中水调蓄池及管线工程已按照应急工程于5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及管线铺设,预计8月底完工,具备供给中水条件。配套建筑工程。共涉及7处新建建筑及5处保留建筑。目前新建建筑正在进行装饰装修,9月上旬完成装修及机电工程;保留建筑正在开展结构加固改造及外幕墙施工,9月底外檐亮相。

运营体系日趋完善。游客服务。开园时5处游客服务中心及3处游客驿站同步开放,为游客提供问询导览、广播讲解、失物招领、走失寻人、接诉即办等服务。同时,通过智慧化手段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全方位、全流程便民服务体系,提升游园体验。比如通过绿心智慧平台实现游园地图下载、信息查询、智能停车、紧急求助等;停车配套。开园时投入使用地面停车场共14处,可提供车位4992个,并配套一定数量的新能源充电桩。根据前期调研预判,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停车需求。商业配套。园区规划配套商业面积约8030平方米,其中一期开业面积约2062平方米,主要为休闲餐饮、休闲零售、商亭小卖等,基本满足开园时游客需求。体育配套。开园时将开放南区综合运动休闲场地、北区综合运动休闲场地、全民健身场地、儿童活动场地等33片;南区体育服务中心(含冬奥特许经营店及绿心文创商店)同步投入使用;运动馆、主题酒店、餐饮中心外檐亮相;冰雪嘉年华、水上运动中心、休闲垂钓乐园等户外体育项目开园后逐步实施。旅游观光服务。提供观光游览车20辆,设观光游览站点17处;陆续投放观光自行车200辆,设自助租赁站点22处,并设计若干观光旅游线路。

将秩序维护、安全管理置于园区管理首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开放式无围墙设计、24小时对外开放,6条市政路穿行通过,对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更高。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北投集团与属地部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将园区管理与街区治理相结合,实现公园安全管理、街区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构建安全管理保障体系,集“物防、人防、技防”于一体,建立周密的安全保障及应急保障措施机制,并通过智慧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的游览环境和体验。

城市绿心命名突出生态、文化、活力核心内涵。延续北京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绿心命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托生态本底,运用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解决原东方化工厂的生态问题;并突出为民惠民,建设休闲、健身、科普、观光等功能复合的绿色休闲空间;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展示运河历史文化脉络;力求打造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

 文章标题:北京“都市绿心丛林公园”9月底开园,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shehui/15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