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短信群发乱象亟须增强管控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网络电信诈骗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网贷诈骗舆情信息368205条。其中,负面舆情占到舆情总数近八成。

这些负面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注销校园贷”骗局、“山寨平台”骗局、“网贷刷单”骗局、“刷银行流水”骗局、“消除不良记录”骗局、二维码诈骗六个方面。其中,“注销校园贷”骗局方面的负面舆情信息最多。

近年来,国家打击诈骗犯罪力度越来越大,猖獗多年的网络电信诈骗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网贷诈骗有所抬头,其诈骗形式和犯罪手段也不断更新。

注销网贷账户骗局激增

专门为年轻人量身定做

在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披露的数据中,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网贷诈骗舆情信息368205条。其中,正面信息12538条,占比3.41%;中性信息67359条,占比18.29%;负面信息288308条,占比78.3%。

在288308条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涉及“注销校园贷”骗局92672条,占比32.14%;“山寨平台”骗局78735条,占比27.31%;“网贷刷单”骗局41036条,占比14.23%;“刷银行流水”骗局26015条,占比9.02%;“消除不良记录”骗局21403条,占比7.42%;二维码诈骗11769条,占比4.08%;其他负面信息16678条,占比5.78%。

“在这些新型网贷诈骗犯罪活动中,不法分子不再只是盯着老年人的养老积蓄,而且把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当作目标,在骗取这些年轻人的贷款后,让他们背负着还贷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尤其是“注销校园贷”骗局,更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上述舆情数据显示,“注销校园贷”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最多。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精准掌握受害人信息,以受害者有校园贷记录会影响个人征信为借口,在造成受害者恐慌后,假借注销校园贷记录之名,诱导受害者在众多网贷平台贷款,并将钱存入所谓的“安全账号”后便“销声匿迹”。

今年以来,全国先后发生多起“注销校园贷”诈骗事件,受害人主要是在校学生或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据有关机构发布的《2020上半年注销网贷账户电信诈骗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注销网贷账户骗局激增,4月环比增长178%。其中,受害者中63%此前未注册过网贷账户。

刘女士就是这一类诈骗的受害者。今年7月1日,刘女士到中国银行石家庄中山支行办理业务,在此期间,刘女士一直在营业厅里与某男子边通话边操作手机,通话时长达一个多小时,此举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银行工作人员在向其了解办理什么业务时,刘女士表示有人冒用了她的资料,在网上开了账户做了借贷,为了销毁贷款记录需要在平台上进行借贷并向借贷平台工作人员进行转账。在经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后,刘女士意识到受骗,随即进行报警。

刘女士表示,不法分子先是准确报出了她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个人信息,随后表示其在360借贷上有一个校园贷账号,当刘女士表示疑惑时,不法分子称可能是刘女士身份信息被冒用,被别人注册了账号,如果不注销将会影响个人征信。不法分子又通过加刘女士的QQ方式,向其发送工作证和刘女士征信的相关信息,以此获得刘女士的信任。在不法分子的指导下,刘女士按照对方要求一步步下载网贷软件,进行借贷,最后从小米借贷、支付宝花呗和360借贷上总共借款近13万元,并把借款转给了不法分子。

搭建虚假贷款平台骗钱

要求缴纳解冻费保证金

“山寨平台”骗局也值得注意。

在今年上半年的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山寨平台”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排在第二位。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贷款平台,以“秒审核”“易通过”“低息高额度”等宣传诱导消费者下载App并申请贷款,当受害人在App内完成信息填写、额度审批等流程后,不法分子以银行卡号填写错、信誉存在问题、存在逾期记录、申请过于频繁等理由制造麻烦,告知受害人账户被冻结,无法打款,要求受害人缴纳“解冻费”“保证金”等。

今年6月,蔡先生因从事装修业务,需要资金周转,当他正愁无处筹钱时,收到一条链接信息,称可以在“微粒货”进行贷款。蔡先生了解到,“微粒贷”是微众银行的正规互联网银行贷款产品,也有银行牌照,是正规金融贷机构。咨询客服后,对方称只要填写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得贷款。刚开始蔡先生还有点怀疑,但想到是正规机构,他还是点击链接并下载了一款名为“微粒金融”的App,随即注册进行了实名认证。该系统显示他有4万元的贷款额度。

 文章标题:销售短信群发乱象亟须增强管控,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shehui/15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