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国有上万人因为各种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很多人因此而重获新生。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离不开一个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教授夏穗生 。他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用一百多次的动物实验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
4月16日,95岁的夏老辞世,在临终之际,捐献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一百多次动物实验 打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大门
1972年,年近半百的夏穗生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主刀医生之一,一直奋斗在腹部外科第一线。而在对一些重症肝病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夏穗生逐渐意识到,要想挽救他们,只有进行肝移植这一条路。
夏穗生:
那个时候就在肝脏组织把病灶切掉,越切越多,越切越多,我说把它都切光了怎么办,我的想法就是移植一个肝脏进去。
条件艰苦 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
人体肝脏移植,在当时国内医学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国际上也仍处于探索阶段:1963年,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患者仅存活了7天。在翻阅过所有论文资料和报道后,夏穗生发现,可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
经验有限,就自己摸索着做,夏穗生和同事们首先开始在动物身上做实验。
同济医院一幢两层小楼,是他们的实验室。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一个血压表,充当术后的“心电监护仪”;没有抗排斥药物,就自己联系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和制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73年9月5日,夏穗生和同事们实施了第一只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
“以身试毒” 亲自尝试为实验动物研制的药物
和艰苦的条件相比,实验中的种种未知才是难以翻越的“高山”。供肝的保存和灌注、血管吻合的顺序、凝血机制的建立、术后排异的规避……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先例可循。
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碰壁几乎是他们的日常。
为了随时观测动物的术后反应,夏穗生和助手们日夜守候在动物身边,同吃同睡,甚至新研制的抗排斥药物,夏穗生都要“以身试毒”,亲自替动物们先尝尝。
历时4年多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
就这样,历经4年多时间,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动物的原位肝移植术后,谜团终于被一一解开。经过多番改进,肝移植手术核心模式终于被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1977年底,夏穗生首次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从实验室到人体,器官移植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跨越,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就此起步。
在攻克肝移植难关之后,夏穗生将视野投射到其它各种器官移植上,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在夏穗生的影响下,我国开展了包括肝、肾、胰腺、甲状旁腺、胸腺等多种器官的移植。
培养移植“接班人” 壮大人才梯队
上个世纪90年代,60多岁的夏穗生开始培养器官移植事业“接班人”,夏老知道,只有壮大人才梯队,才能立起中国医学的脊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是夏穗生的学生,夏老对他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次脾移植手术中,陈知水找血管时翻脾脏的动作大了一点,夏老转身离开。事后,夏老告诉陈知水,每个器官都关乎别人的生命,对器官要柔和保护。
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医院能做肝移植手术,主刀的都是主任级别的医生,在一次肝移植手术之前,夏穗生顶着巨大压力,让陈知水这个有能力的年轻人主刀。手术前,夏穗生对陈知水说,“如果手术成功了算你的,失败了这个责任我来担着”。对于勇于创新、勇于做事的人,夏穗生都会这么说。
身体力行 推动器官移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