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参加建设的李林,把一生的科研选择与国家需要紧紧绑在一起。她原本学的专业是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但新中国建设需要钢铁,李林就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球墨铸铁”;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李林又被调入核工业部从事核材料的研究。而在她快50岁时,李林第三次服从国家需要,转去研发超导材料。这是世界的尖端科技,在超低温下的阻力近乎为零,具有节能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为了让国家尽快掌握这项技术,李林在从头学起的日子,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
李林院士学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邱祥冈 :她说国家有这个需要,我们要去学,要克服困难重新建立(掌握)不了解的知识。所以她每天都是专心地看文献的,中午不回家的,她就躺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下。她说她听到这个机械泵的噪声,她才能很好地睡着。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就是要不辜负国家的希望,解决一些重大战略需求。
在为国家解决战略需求的岁月,李林有13年与爱人邹承鲁分居两地。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邹承鲁,在195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到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简陋的科研条件下,他和团队用了8年,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让人类认识生命迈出一大步。
李四光女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生前采访) :当时有人说是基础科学让人家去研究好了,人家研究好了我们用就是了,这话也不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跟上人家。换句话,将来世界不和平,打起仗来了,人家对你保密,(所以)不能没有自个的东西。科学那是你不做,人家也会做,科学总归会前进。可对我们国家来讲,你不做就是少一个。
这张照片,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家三院士的合照。已白首的李四光院士,用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新中国建设寻找宝贵的石油能源提供有力支撑;他的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因分别在物理、生物化学领域的成就,于1980年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举办“地质力学进修班”时期的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退休教授 李东旭 :老一代的学者,很少谈什么经济、物质环境。主要更多谈的是实践出真知,考虑的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情。
邹承鲁生前同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志珍 :他们都是用实际行动经历过危及到我们民族存亡战争的血跟火的考验的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子之心,都能够说明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习主席提民族复兴,尤其是像我们这一代,当然要服务于国家、这个民族,我觉得要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