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江苏宿迁耿车镇
采访者/景明
耿车,宿迁西大门,从行政版图上来看,耿车只是不起眼的苏北小镇,但是耿车是一个“多面体”,过去30年,它既有变废为宝的本领,又遭遇了垃圾围城的困境。
从南京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北行驶,近3个小时车程,就到了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宿迁。下了高速公路,继续向西北方向开,当我们感觉路上物流大货车明显多起来的时候,不用看路标,基本可以确定,耿车到了。繁忙,是全国电商镇耿车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耿车镇电商物流产业园,从板式家具、子母床,到花盆、多肉植物,每天至少1千吨寄件地址写着耿车的大小货物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2018年耿车镇网络电商销售额50亿元,是全国三个实现“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之一。
其实,早在30年前,耿车这个江苏西北的普通小镇,因为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两次调研提出“耿车模式”而声名鹊起。
1986年5月16号出版的《人民日报》,当时“耿车模式”作为经验被广泛宣传 央广记者景明摄
30年前的“小耿(车)”才不是
一个没有故事的普通同学(乡镇)
什么是“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敲黑板!
耿车模式的特点:“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复合所有制结构。
“四轮齐转”是指乡、村、联户、户四个层次办企业。
简单说就是:家家户户办企业,人人争当万元户(个体户)。
当年的塑料大王,如今成了电商达人
邱永信介绍他开发的网络热销产品(央广记者景明摄)
今年68岁的村民邱永信,是全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1983年开始,他带着家人收购、分拣、加工废旧塑料,买卖十分红火。
邱永信:“破烂堆里扒黄金,我们先解决温饱问题。那时候我一开始干,我一年能赚十万八万,也非常不简单了。买一辆旧的普桑车,可不得了了。买到家,小孩子大人一起到跟前看看,买小车了。”
到1986年,耿车乡村企业发展到38个,户办、联户办企业发展到4567个,企业总产值达到3.17亿元。
为什么大家听说过“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却少有人了解“耿车模式”?
因为他,衰!落!了!
老的“耿车模式”说明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模式行不通,走不远。
最高峰时,耿车片区年加工废旧塑料近300万吨,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值达80亿元。耿车镇一度时期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基地。
2016年集中整治前的耿车镇。
“耿车模式”还催生了一个新词——“耿车味”
耿车镇大众村史庄组组长、废塑料大户朱杰:“宿迁人都知道两个味儿。闻到酒味就知道到了洋河(镇)。闻到塑料垃圾的味道,就知道到了耿车。原来,我干完活骑摩托车到城里吃饭,人家不认识我的,闻到我身上的垃圾味,人家就说,你是耿车人。房前屋后都堆的垃圾,河里都是黑水,青蛙、鱼进入就死。那几年得病的人也多。”
这种“带着污染味道的GDP”,让人们不再以耿车为荣。2016年初,耿车人决心用环境治理守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换来金山银山,仅用66天时间,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61个地磅、2100户设施设备全部拆除,一个存续30年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划上了句号。
在史庄村的环境整治中,大伙还留了一台塑料破碎机在村里,牌子上面写着“告别过去”(央广记者景明摄)
在耿车镇电商产业园,镇党委书记徐光良执意要带我看一副V形图。他说,理解耿车的转型,离不开这张图。
徐光良:“全镇8000多户,4000多户在做。当时正在经历一场发展的V字期,2016年元月以后,经济明显的下滑了。产值30多个亿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最关心的是,转型之初,能不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为了给企业转型找出路,给老百姓找饭碗,徐光良到处求人,好不容易组织附近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到村里开了12场招聘会。没想到,几个月后,原本应聘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又都回来了。原来,耿车人还是喜欢自己创业。转型艰难的时候的茫然,徐光良记得深:有的大户直追到他办公室讨说法,问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