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真称:“据我们估算,每年可减排近20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环境效益巨大。 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发明、中国制造、中国方案。 ”
个人分得4亿元专利费
14年的科研长跑,终于看到了终点。
2017年,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人民币,获得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除美国、加拿大市场以外的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 我国也将从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转变为最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学校决定,把80%的专利费,分配给毕玉遂个人。这意味着,毕玉遂个人将直接分到4亿元。
拿到这笔钱,他说,之前做实验欠了朋友的钱要还人家;新的研究课题已经开始了,需要钱,需要买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出更多的成果;也会做一些慈善,回馈社会。
“其实,我的生活也没啥变化,早饭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另加一包鲜奶,中午饭多吃点,晚饭两碗粥,半盘青菜,再没啥消费的了。 ”
“几十年来,除了开会从未旅游过,我不大喜欢到处跑,搞科研也需要定力。我们搞科研的,夏天经常穿个大裤衩,披上白大褂就开始做实验,就是干活嘛,和农民兄弟没啥两样,科学研究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习惯了。”
毕玉遂的故事让《一个山东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一文在网络走红,网友纷纷点赞:
补充阅读
在毕玉遂的故事走红后,公众号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又发一文表示:“毕教授的成功是特殊情况中的特殊,根本无法复制。 ” 其中提到几大难点:
科研经费
首先,这个研发项目在一开始几乎是无法立项申请到经费的。在项目申请书上无法填写研究基础,因为之前无人做过。但毕教授的儿子刚好在国外读化学系硕士,中止了留学,他们父子二人共同研究,经费也通过朋友帮助等解决。如果没有这些特殊情况,这个项目不可能进行下去。
专利布局
其次,这个项目在专利布局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毕教授发现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服务团队,因为不信任,也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毕教授完全靠着自己的智慧以最原始的办法克服了这些困难。
成果转化
并且,在成果转化上,毕教授所在的大学几乎举全校之力。而一般情况下,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让的审批程序会非常麻烦,在这方面出现的争议不断,甚至刑事案件都出现了好多次。
你怎么看?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垠杉)综自:知识分子、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齐鲁网、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