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标准化建设“擦亮”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时下,正是大黄收获的好时节。连日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山村600亩大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热火朝天的起挖大黄,有的村民负责修剪根茎,有的村民负责分拣大黄子芽留种,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是采挖季,我已经来了20多天了!大黄越卖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跟着越来越好。”几下手起刀落,50岁的大山村村民袁音林正忙着把修剪好的大黄装入麻袋,动作利索的话一天能装5、6袋。今年年初,袁音林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在当地合作社的带领下参与大黄的种植与管理,不仅每天能有100元工资,合作社还以高于市场5%的价格进行收购,一年下来靠大黄就能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我年纪大了,在外面打工也顾不了家,还是在家门口干活好。”

    近年来,礼县下大力气,做活产业富民增收文章。通过创建特色产业品牌,加快产业提质增效,成立了礼县苹果研究所、礼县大黄研究院,加大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礼县苹果、礼县大黄的科研、培育、开发,成功创建了国家级苹果、大黄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大黄质量安全示范区,礼县苹果、礼县大黄也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黄一直以来就是礼县的特色产业,但过去村民们大都是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前几年大黄干货品质较低,一度只卖到每公斤6元,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少。”礼县副县长刘建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定点扶贫礼县的背景下,全面支持礼县建设大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由总局直属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派出专家组,帮助礼县制定从大黄的育种、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技术要求,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确保药材道地性。

    通过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机频次,增施有机肥,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进行机械化示范种植等举措,礼县着眼提升大黄品质,扩大种植规模,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如今,礼县大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十分走俏,价格涨了好几倍,融易新媒体,年产量达9000余吨,约占全国产量的40%,出口量占全国的75%,种植大黄的农民也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礼县也早已凭借其色、香、味俱佳的苹果而声名远播。走进礼县礼当家电子商务公司的生产车间,全球最先进的绿萌“呵福”式苹果智能分选生产线正有序运行。通过电子称重、图像识别、红外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段处理,对果品着色、形状、大小、瑕疵等外在品质进行筛选分级。同时对果品的成熟度、糖酸度、褐变、霉心等内部品质也进行科学精准检测,筛选出不同等级的果品。

    “以前我们只能够区分大小,但有的苹果外表看起来红彤彤,内核可能已经发生霉变,有了这条智能分选生产线,最重要是能够一眼识别苹果的好坏,最终达到顶级标准的礼县苹果一定是糖度在14度以上、表面没有任何伤痕的100分。”礼当家创始人赵映表示,智能选果线的投产使用保障了果品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完成每分钟识别183个苹果,再通过相应的品质评分后分类包装销售。

    截至目前,礼县以苹果、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130万亩,种植中药材12万亩。今年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41.6亿元。其中,礼县苹果主产区户均果品收入达3.9万元,人均8377元。越来越“红”的礼县苹果已发展为当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成为礼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走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好消息纷至沓来。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支持协调下,礼县引进国药集团下属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大黄产业园,该项目集种苗培育、生产加工、交易市场、大健康产品研发于一体。目前一期工程已封顶,即将竣工。项目全部运营后将实现年产值1.1亿元,带动全县11个乡镇150多个村庄15万群众稳定增收。

    刘建勇表示,通过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礼县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专业化强的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提高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步,全县将继续通过严格标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扩大市场等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助力更多农民致富奔小康。

 文章标题:甘肃礼县:标准化建设“擦亮”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内容摘要:时下,正是大黄收获的好时节。连日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山村600亩大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热火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toutiao.zhidaruanpei.com/redian/21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