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教室里的权威(2)

    一周的忙碌中,方圆忘记了这件事。周末,整理与小郭的谈话记录时,方圆突然记起了这件事。“我当时内心涌起了一股小小的兴奋。”方圆说,“连我都忘了,她能记得吗?明天正好可以借机会好好教育她,告诉她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不努力依然写不出来(作文)。”

    第二天,方圆郑重其事地找小郭要作文。没想到,小郭毫不犹豫地从书包里掏出写好的作文,并带着灿烂的笑容把作文递给方圆,“我准备好的一堆话完全说不出来了。”错愕的她“毫无作为地慌乱离开了”。

    这件事给方圆的触动很大。她总在问自己:“为什么在记起作文时那么兴奋?”因为“以为又抓住了学生可以供自己教育一番的一个问题”。方圆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就是时刻找到学生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而办法就是讲一堆大道理,教育之。”

    这种现象在教师群体中很普遍。王富伟接触过一位闫老师,曾经与学生相处得特别不好,一位学生每当听到闫老师外出学习不在学校的消息时,心里特别高兴,“她可算走了,见到她我有时候害怕的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这位闫老师凡事力求完美。为了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几乎每一项活动都会亲力亲为,甚至每一个图钉的摆放学生都得向她请示。

    这背后,是一种 “高高在上”的教育观。

    而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是会传染的。为了帮助小郭,方圆安排了两名同学辅导她,结果方圆发现,被安排的孩子说话完全学着老师的口气:“你快做”“不许玩”。

    改变需要从老师开始。

    “需要有意识地从‘严管’到学会‘倾听’和‘发现’。”王富伟说。

    方圆从改变自己开始。她不再使用抓问题、讲道理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而是找闪光点,现在小郭已经完成了“树系列”“雨系列”等一系列有意思的作文。

    不考虑学生需求的帮助也可能变成一种伤害

    提到师生关系就一定逃不开老师与“个别生”的关系。

    很多老师都说,多年以后仍能跟自己保持密切联系的,往往是当年班上最淘气的学生,甚至就是那些个别生。言外之意是,老师们往往对个别生花费了更多的心血,从而更可能产生深厚的情谊。不过,有时候这个“更多的心血”也会成为师生关系中的一个“坑”。

    李龙是一名历史老师,从教7年也当了7年班主任。这7年中让印象最深的学生就是小余。

    李龙教小余所在班的历史课,却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李龙开始注意小余,是因为他爸爸的一封感谢信,感谢英语代课老师的认真负责,让很久没有写过作业的小余开始完成英语作业了。

    期末复习阶段,一天放学后李龙帮自己班的几名同学听写单词,小余从教室门口飞奔而过,李龙叫住他并邀请他加入。小余一个词都没写出来,不过却整齐地把正确单词抄在了黑板上。这个细节让李龙觉得小余“可带”。

    “我一直认为学生的进步与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是密不可分的,我希望通过鼓励和培养,让小余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李龙说,于是,李龙对小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教小余使用记事本、帮他分类整理试卷、建立错题本等。

    小余有了变化,有些学科的成绩从二三十分到了及格。小余越是进步,李龙就越想“培养”他。

    小余喜欢踢球并参加了学校的足球社团,李龙觉得这太耽误时间,把小余从课余时间活动的足球社团转到了课内时间活动的金鹏社团。

    虽然这个变化李龙跟小余商量过,但是小余依然很沮丧,不过,他对金鹏社团的活动并不抵触,还参加了养蚕活动,成为社团中唯一一个成功做到“破茧成娥”的人。

    就在一切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时,李龙看到了一张让他心痛的照片。

    那是一个周日,李龙无意间看到工作群里的足球比赛照片,照片中有小余。“作为班主任,年级中有哪些孩子报名参加了我都非常清楚,唯一不知道的就是小余!他瞒着我报了名”。

    李龙那天的教育日记只写了两个字:“终结!”

    觉得自己尽心尽力地为学生着想的李龙,对这样的结果极为失望。他开始与小余“冷战”。

 文章标题:谁是教室里的权威(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redian/13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