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支特别有爱的队伍:四年找回走失老人200多位(2)

    作为队长,徐广春的话并不多,但始终是队员们的大后方。“接到线索后,我们会迅速整理出寻人启事散播出去,由值班队长召集可以参加搜救的志愿者,安排专人与家属沟通,了解老人过去在哪里工作,平时有哪些生活习惯,从中寻找可用线索,排查沿途监控,分头展开搜救。”苏敩表示,后方的信息支持直接关系到前方的搜救效率,徐广春的工作繁琐而重要,“只要一说要查公交车,他立马就把周边各条线路的首末班时间整理出来发到群里供志愿者参考,还会把附近的河流、学校等分布情况告诉大家,避免大家陷入盲区。”

    即便如此,每次搜救仍然会给队员们提出新的挑战,而老人们的活动范围也总是超乎想象。

    “最远的一次,老人居然从朝阳门跑到了南六环外,幸好因为他在餐馆吃饭没钱结账,被老板娘报了警,否则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找到。”回忆起搜救过程,苏敩也觉得不可思议,“警察把他带回派出所讯问,可怎么都问不出个人信息,就发了协查通告。”

    当时,接到求助的苏敩正在派出所里看监控,意外发现通告中要查的正是走失老人。于是,立即跟老人的外孙女一起打车直奔南六环外,成功把老人接回。“回来路上,老人还在念叨说,我要是知道自己是谁,不早告诉你了嘛!”苏敩一下子被逗乐了,紧绷的神经总算放松下来。

    心得

    防走失手环续航短 印二维码或许可行

    在搜救中,苏敩收获过不少温暖和感动。“有一次,我们找了家麦当劳当临时指挥部,经理看到我们穿着应急救援的马甲,深夜还在行动,就送来好多咖啡和汉堡。”更让苏敩欣慰的是,越来越多老人的家属主动选择从求助者变成救助者,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激。

    不过,也有一些瞬间令苏敩觉得寒心。“有的老人走失,找儿子了解情况,居然一问三不知,最后还是从邻居那里才找到线索;还有的父亲都走失一夜了,自己还若无其事去上班,如果不是同事热心帮助,都没打算主动去找。”

    尽管救援队伍不断壮大,但苏敩坦言,工作日能够参与行动的志愿者人数还十分有限,“有时候要同时搜救六七位老人,很难排得开。我们愿意无偿把搜救走失老人的经验分享出去,只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这些年里,苏敩和徐广春一直在努力寻找预防老人走失和提高搜救效率的方法。“虽说有防走失手环,可好多老人会觉得戴着不舒服,随手就给扔了,再加上续航时间短,老人又做不到天天充电,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在他们看来,推广二维码或许可行,“可以在老人的衣服外侧印上二维码,写上‘扫一扫,帮帮我’之类的话。路人看到后用手机一扫,会跳转出救援队的电话,这边通过之前登记的信息,就能迅速联系到家属,这样既能帮助老人,又不会暴露老人的隐私。”

    然而,这样的想法暂时还不具备实施条件,“要想24小时有人接听,融易新媒体,就必须增加值班人手,一年大概要有50万元的开支,这还不包括印制二维码本身的成本,只有找到合适的爱心企业或人士提供资助,才有可能落地。”

    本报记者 宗媛媛

 文章标题:北京有支特别有爱的队伍:四年找回走失老人200多位(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redian/13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