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头条:3·15报告:疫情期间合同类纠纷增多,部分微商代购趁“疫”兴风作浪(2)

  疫情叠加春节假期,物流、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导致部分物价正常上涨。“但与此同时,部分商家趁‘疫’涨价,牟取暴利,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朱剑桥说。

  朱剑桥分析说,部分非法商家低价进货高价售卖,哄抬物价,甚至同批次产品,短期内连续涨价;部分经营者以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品高价强制搭售其他物品,限制消费者选择;部分经营者不落实明码标价,对蔬菜、肉食等搭配出售,只标总价,没有明细的品名、单价、数量、重量等。

  假冒、劣质产品同样借“疫”抬头。部分商家售卖属于三无产品的防疫用品;有的商家以防疫为噱头,夸大或虚假宣传普通口罩的防护功效,或者以普通一次性口罩冒充医用口罩;也有的商家销售假冒品牌口罩、进口口罩等。

  “此外,疫情期间网络购物合同、质量纠纷较多。”朱剑桥说,疫情期间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日用品、生鲜食品和防疫产品,但相关举报也在不断增多。

  有的消费者网络预订的生鲜食品等食物不新鲜、包装不完善、质量有瑕疵;有的商家宣传与实际不符,以售卖口罩为噱头,博取消费者下载量、注册量,在消费者下单且支付成功后,又以断货为由,采取单方“砍单”行为;有的商家在物品运送过程不注意防护致被挤压损坏等。此外,部分微商、朋友圈代购卖货趁“疫”兴风作浪,售假、诱购、二维码诈骗等情况严重,但发生纠纷时调查调解难度大。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疫情退改政策,加强对非法经营者的查处力度。”中消协建议,针对部分经营者趁“疫”囤积物资、哄抬物价、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切实保障消费者安全权,更好维护市场秩序。

  “疫情期间,消费者要坚定信心,理性消费。对于防疫产品和生活必需品,按需购置,不抢购、不囤积,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朱剑桥特别提醒消费者,对于微信圈不明二维码、预付卡高折扣让利等问题,要保持警惕,融易新媒体,防止消费陷阱。

  朱剑桥说,对于部分经营者实施的虚假宣传、哄抬物价、以次充好、拒不履责等非法行为,消费者要积极行使监督权,及时举报、投诉,依法维护权益,保障健康安全抗疫。

  经营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第一责任人。中消协认为,对于经营者要加强自律,切实承担保护消费者责任。

  中消协倡议,各行业、各企业能够从防控疫情大局出发,以消费者健康安全为重,以行业企业长远发展为基,在做好复工复产的同时,切实加强自律,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严格履行法定责任,自觉抵制非法行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及时推出有利于消费者的举措,畅通举报反映渠道,妥善处理消费纠纷,以实际行动为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保安全、保服务、保秩序做出积极努力。

  “

  仅三成受访者对维权结果满意

  记者注意到,中消协今天还发布《“凝聚你我力量”消费维权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约六成受访者对当前消费环境表示放心,但所购商品或服务“品质不如意”成为困扰受访者的最主要问题,服务“打折”和商家跑路被认为是预付卡消费的最大隐患;近半数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水平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对未来一年消费总体充满信心。

  朱剑桥分析说,线上消费替代线下消费趋势明显,近六成受访者线上消费超线下消费,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加速受访者日常生活类消费的线上化。

  《报告》指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推动实现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对改善消费环境有效。受访者认为推动实现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需要政府部门、消费者、行业协会、消协组织、媒体及企业等各方共同发力,在改善消费维权状况需要加强的工作方面,受访者对“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监管”提及率最高。

  朱剑桥同时透露,“虽然多数消费者对目前消费环境表示认同,对未来消费信心充足,但近三成受访者与经营者产生过消费纠纷。”

  《报告》发现,九成受访者遇到消费纠纷会采取维权行动,但仅三成受访者对维权结果表示满意,47.9%的受访者对当前维权途径感受“一般”,“维权过程复杂”严重影响受访者对维权途径的感受,处理效率低和责任认定难也成为当前消费者维权的痛点。

  对此,中消协建议,充分发挥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协同共治平台作用,凝聚社会共识及各方力量,构建新时代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力量供给,逐步提高消费者维权获得感。

  此外,网络交易平台要更主动积极与消费维权机构建立紧密的协同工作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文章标题:今日新闻头条:3·15报告:疫情期间合同类纠纷增多,部分微商代购趁“疫”兴风作浪(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mspl/9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