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头条:3·15报告:疫情期间合同类纠纷增多,部分微商代购趁“疫”兴风作浪

 3月15日,中消协和人民网联合主办“202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线上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消费维权宣传活动。

  “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涉疫情的消费者举报180972件。”中消协今天对外透露,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消协组织坚定政治立场,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克服各种困难,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帮助消费者依法维权,为加强疫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努力。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广大消费者科学消费、理性维权、主动监督、服务大局,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宝贵力量。”中消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剑桥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环境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漏洞,与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还是提高消费环境治理水平,都需要全社会伸出双手、并肩面对,共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朱剑桥说,面对疫情,中消协选择用网络走近更多消费者,旨在凝聚各界力量,关注消费维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消费维权新格局,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消费维权新生态。

  “

  合同类纠纷增多退订问题突出

  中消协今天披露,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涉疫情消费者举报180972件。其中,涉及价格问题81581件,占比45.08%;涉及合同问题35260件,占比19.48%;涉及质量问题21136件,占比11.68%;涉及售后服务问题10521件,占5.81%;涉及假冒问题6412件,占比3.54%。

  “从各地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举报情况看,合同退订问题突出,主要集中于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出行服务、旅游服务等。”朱剑桥说,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大部分消费者改变消费计划,或是部分经营者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导致合同类纠纷增多。

  中消协披露,在餐饮退订方面,部分消费者提前预订年夜饭和婚庆、生日等宴请,因疫情影响无法正常聚餐,取消用餐计划与商家协商退款时发生纠纷。纠纷集中在有的经营者不退还餐饮定金;有的餐饮经营者自称受到损失,但扣除的成本支出不合理;有的经营者以延长用餐期限为协商方案,消费者拒不接受。

  “在出行服务方面,由于铁路部门退票政策及时、合理,铁路退票纠纷相对较少。出行服务主要集中于航空退票方面。”朱剑桥介绍说,有关民航部门客票退改政策落地执行中存在问题,如退票审核周期长、退款到账时间长、航空公司和售票平台相互推诿、客服难以接通、退改申请遭遇无法办理等。

  此外,还有因航空客票退改政策不明晰导致的纠纷,如因疫情防控交通封锁无法乘机的退票、航班变更无法及时提供后续服务引发的退改、国外航段及境外航空公司机票退改收费、有关国家出入境临时管制措施导致的机票退改收费等。

  中消协指出,疫情期间,消费者改变出行计划,但遭遇住宿服务退订难。一种情况是,不同地区疫情防控措施有时间差,已经启动疫情管控措施地区的消费者无法出行,未启动管控措施地区的酒店不理解,拒退定金或预付款;另一种情况是,在国家出台管控措施的情况下,部分民宿平台或民宿经营者仍拒不退定金或预付款。

  在旅游退订方面,消费者同样举报较多。“部分平台、旅行社承诺退款后退款不及时,或以代金券代替退款,引发消费争议。”朱剑桥说,还有的旅游经营者拒绝退款或者要扣除高额费用等,消费者无法接受。

  朱剑桥指出,“受疫情影响,家政、健身、教育培训等预付费类消费场所不能正常营业,导致相关纠纷增加,特别是在教育培训方面。”

  举报纠纷主要有:原本线下培训无法进行,改为线上后,因网络运行不稳、师资不到位、授课效果不同等原因,消费者不满培训质量;培训因疫情改为线上进行,消费者要求降低收费标准,经营者实收价款,引发争议;受疫情影响,消费者提出取消、变更培训服务,如退费、补课等,经营者以各种理由拖延、拒绝。

  受假期延长、延期复工等影响,部分经营者面临资金紧张、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疫情结束后,经营者可能通过扩大发卡范围、以较高折扣出售预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资金存管、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朱剑桥提醒消费者,要特别关注预付卡消费问题,谨慎选择交易对象,冷静分析、理性消费,警惕高折扣、高风险。

  “

  部分商家趁“疫”涨价牟取暴利

  中消协透露,受疫情影响,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蔬菜粮油等民生消费品价格类举报成为热点。

 文章标题:今日新闻头条:3·15报告:疫情期间合同类纠纷增多,部分微商代购趁“疫”兴风作浪,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mspl/9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