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头条新闻:生鲜电商大考:疫时“雨露均沾”,疫后如何脱

晚间头条新闻:生鲜电商大考:疫时“雨露均沾”,疫后如何脱

(科技自媒体)过去订闹钟偷菜,居家隔离之下,变成了订闹钟抢菜。人在家中坐,美食送上门,饕餮解馋的欲望,居家也能满足。

生鲜电商作为居家必选的“生命补给线”,借此实现了“全民普及”。需求暴涨之下,全行业水涨船高:

为了应付激增的订单,盒马每天补货从一次提升到近10次;大润发门店商品采购量同比增长4-5 倍;物美超市生鲜蔬菜销售额出现 3 倍增长;等等。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增长不是“面子”,更是“里子”——疫时“雨露均沾”的峰值增长,能否沉淀为疫后的常态业绩,要靠“脱颖而出”的本事。

这不,虽然生鲜电商如火如荼,但有公司表现不佳,数字化能力不足的传统商超,短板暴露,新京报曾在一周前测试了9款APP,其中,唯一一家没有完成配送任务的是多点,早上下单后,直至19点,多点才告知才因缺货而退款。

甚至有公司转身离场,据《商业观察家》报道,去年9月上线的“永辉买菜”App,即将下线退场,其App首页推荐的“永辉买菜”下载二维码,已经更换成了“永辉生活”App。

有司一飞冲天,有司短板尽显,有司黯然退场,疫情这个陡然而至的超级变量,到底如何重塑了生鲜电商行业?其未来时态如何书写?

1 全民抢菜,万亿需求

生鲜市场,堪称天堂之门,规模高达5万亿,在零售行业,规模也仅次于汽车。生鲜电商,却堪称地狱之海,过去几年,蜂拥者汹汹,生还者寥寥,O2O、B2C、C2B,各种模式横死一片,是电商领域最后一块尚未完全攻克的“高冷”之地。

《2018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生鲜市场规模高达数万亿,但渗透率却不足3%,远低于家电电商(38%)和服装电商(31%)。

直到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物美等传统商超开辟的到家业务等,渐成气候以后,生鲜电商才初露峥嵘。

疫情突然爆发,全民居家隔离,在线买菜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须项,尚在成长期的生鲜电商迎头顶上,磅礴需求得以提前释放。

QuestMobile发布《中国移动购物汉沽额”战疫“专题报告》显示,生鲜电商的日均总时长陡然上扬,春节假期相比平日增加了56.2%,春节后2周比平日增长了96.4%。

头部的生鲜电商平台,无一例外业绩大涨。

据人民网报道,盒马鲜生过去几周的订货量达到平时的5-10倍;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销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春节期间,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0%,此外,永辉买菜、叮咚买菜、多点等平台订单数均激增。

纵观整个生鲜市场,用户的“对流效应”明显——老年人学会了在线买菜,年轻人也去逛超市了。

生鲜电商逐渐成为了全民买菜神器,原本对电商敬而远之,习惯到菜市场遛弯买菜的中老年群体,开始跟着子女学习线上买菜了。Mob研究院的统计显示,35-44岁人群逐渐成为生鲜电商新增用户的主力军。

与之呼应的某平台数据显示,网上买菜的用户里,40岁以上的增加了237%,46-55岁用户同比增长了381%,56岁以上用户增长了397%。其中9成用户,是在儿女帮助下学会手机买菜。

另一方面,需求暴涨之下,生鲜电商的运力、货品供不应求,过去习惯了手机上买菜的年轻人,现在抢不到抢不够,也有部分转移到了线下商超。比如,疫情期间,武汉大润发的蔬果和新鲜肉类、蛋类采购量,爆涨了三四倍。

用户的对流效应,带来的启示在于,线上、线下业态并非完全分割,这也呼应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趋势,提前布局线上线下业态的生鲜业态,优势凸显。

疫情期间,父母、子女全部都变成生鲜电商用户,这种家庭聚集性的用户特征,带来了客单价的提升。多家生鲜电商平台疫情期间的客单价,较平时增长至少50%,部分平台交易额上涨超三倍。

锚定家庭这一最亲密的社会单元后,生鲜平台的粘性将大幅提高,“拉全家”相比于“拉个人”,单个获客成本相当,但客单价可达到数倍,未来营收利润贡献更为客观,履约成本占比大幅下降。

整体需求的暴涨、渗透率的提升、客单均价的上涨、购物频次的提高,四重利好因素叠加,就是生鲜电商疫时火爆的原因。

2 “线上+线下”最优解

疫情爆发导致的需求暴涨,对于生鲜电商,是增长机会,也是极致考验——能否在疫情时期提升供应能力,而在疫后需求回落时实现软着陆?

纵观全行业,几乎没有一家生鲜电商,能够全面满足需求。在微博上,抢不到菜的诉苦声络绎不绝。

为了快速补充服务能力,盒马的灵活用工应势而生。

盒马释放了30000个用工需求,“英雄帖”发出一周后,6000多人入职,盒马全国运力已恢复至节前水平。

 文章标题:晚间头条新闻:生鲜电商大考:疫时“雨露均沾”,疫后如何脱,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mspl/8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