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口碑为啥那么“难”?

  “出行霸主”滴滴上市风声再起。

  日前据《财新》等多家媒体报道,滴滴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公开发行,这一次拟上市地点为香港,目标估值 6000 亿港币(约合800亿美元)。

  目前传闻尚未坐实,但800亿美元的估值引发了不少“滴滴值不值”的反思。从备受瞩目的互联网独角兽到出行霸主,滴滴在资本的推动下,用8年时间完成了出行领域的垄断霸业。

  烧钱补贴大战后,滴滴步入常规运营,但作为司乘两端的“信息中介”,滴滴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赢得用户的忠诚,平台体验和口碑皆不尽人意。即便在流量上掌握了压倒性优势,滴滴仍难如愿扭转亏损的局面,股东谋退估值下滑的消息频出。

  颇耐人寻味的是,滴滴的同行们成为流量寡头之后往往就能顺利地开启赚钱模式,就算不能盈利,至少顺利上市喜迎市值连番上涨也不是问题。唯独滴滴,天下的出行饭十口吃了九口半,但不仅上市艰难估值退坡,作为一个信息中介,滴滴就连它的两大支柱司乘双方口碑也没有铸就,这是为什么?

  “ 1 ”

  谁在骂滴滴?

  纵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很难找到一家企业能像滴滴一样“招黑”。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同行,与滴滴关联的每一方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满甚至敌视。

  从滴滴实现绝对的市场垄断起,一种“天下苦滴滴久矣”的情绪就开始蔓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关于滴滴的话题常常沾满戾气,抱怨和谩骂遍布评论区。

  网约车司机群体是唱衰滴滴的主力军之一。

  花朵财经与多名跑过滴滴的司机沟通后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滴滴平台对司机过分苛刻。

  “抽成狠、规则渣、仗着垄断的地位剥削司机群体。”一名跑了两年滴滴后选择改行的用户如此评价滴滴。

  滴滴的抽佣机制饱受炮轰。有滴滴司机表示,根据跑单经验估算,平台约从每单的里程费抽佣20%,时长费抽佣50%,还要扣取5毛钱信息费;遇上极端天气堵车,滴滴每单抽佣甚至高达30%以上。

  除此以外,不少司机都是因为接受不了后期滴滴平台的规则而“出逃”。诸如接单后不能取消,不能主动让乘客取消、遇到司乘纠纷过分偏袒乘客的相关规定,让无数滴滴司机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得罪”了司机群体的滴滴,也没有让乘客用户满意。

  补贴大战过后,网约车江湖格局趋于稳定,滴滴背靠BAT三大巨头,龙头地位几乎无法动摇。或是强势的市场地位让滴滴开始“飘”了,涨价风波骤起。

  2018年,滴滴CEO程维在回应滴滴涨价时表示,现在提高的价格不过就是原先本来的价格而已。这被解读为,滴滴涨价就是要用户偿还前些年补贴的债。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网一片哗然,“优惠券变债券”的说法引起大批用户强烈反感和驳斥。

  但滴滴还没来得及在涨价争议中挽回人心,平台口碑就在接连发生的两起恶性顺风车杀人事件中一落千丈。

  2018年5月,郑州空姐在搭乘滴滴顺风车时不幸遇害,滴滴迅速下架顺风车业务推进整改。然而,业务重启不到三个月,乐清一名女孩遭遇相似的悲剧。

  这两起顺风车奸杀案将滴滴推入了“深渊”——上市计划搁浅、行业监管骤然收紧、“现金奶牛”顺风车业务被迫叫停……

  滴滴摆出再诚恳的道歉姿态、再果断的业务调整,都无法平息悠悠众口的口诛笔伐,舆论直指滴滴“拿生命试错”。

  自此,滴滴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用户对平台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纷纷“用脚投票”。Trustdata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的年均DAU(日活跃用户)是879万,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降至518万,缩水超四成。

  “ 2 ”

  滴滴的“流量陷阱”

  流量被视为互联网商战的根基,但垄断流量并不是终点。

  基于浓厚的“信息中介”属性,出行领域基本不存在用户忠诚之说,用户认的永远只有“更好的体验,更大的优惠”,也就是说,流量很难成为平台护城河。

  然而从诞生之初就备受资本宠爱的滴滴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一步步陷入“流量陷阱”。

  滴滴作为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信息中介”,并没有很好地兼顾用户的体验和期望。站在出行领域的流量高地上,滴滴对用户的需求洞察过于迟钝,或者说,有些盲目地认为,凭自身的体量压根不需要太在意用户体验。但事实证明出行巨头依赖流量,却很难控制流量,共享出行行业的利润模式与用户体验背道而驰。因此,滴滴被司乘双方边用边骂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滴滴也有过将司机群体当成“甲方”来讨好的时候。

 文章标题:滴滴的口碑为啥那么“难”?,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opinion/jjpl/14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