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纸张都比较粗糙,保存环境也较为恶劣,因此民国文献的破损程度往往比古籍善本要严重得多。”马玉峰说,比较难拍摄的是民国的文献,“保存情况最‘惨’的要数民国时期的报纸,有的甚至一翻就会断裂,所以我们在拍摄时会尽量减少对它的二次破坏。”首先,工作人员的动作一定要轻柔;此外,褶皱、破损特别严重的纸品则需要进行修复后才能完成拍摄。
缩微拍摄工作分为黑白和彩色两种。缩微中心以黑白缩微拍摄为基础进行技术改造,成功搭建了彩色缩微拍照、冲洗生产线,并在2010年,成为全国首家正式开展彩色缩微拍摄工作并量产彩色缩微品的单位。马玉峰说,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彩色缩微拍摄工作,主要针对比较珍贵的古籍善本。
马玉峰告诉记者,彩色缩微的拍摄工作不需要调光,照度的调整是固定的,但机器要求工作人员站着拍摄,“一天下来也是十分疲惫的。”并且,拍摄工作不允许失误的发生,“因为机器是高端的,而胶片是昂贵的。”马玉峰介绍,彩色缩微胶片都是进口的,仅今年拍摄成本就上涨了25%以上,“拍坏了对不起这么贵的胶片。”
数字资源也能转化为缩微胶片
在缩微车间里,一台数字存档机正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它在完成将数字资源转化为缩微胶片的工作。“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相互融合,可以让读者们更方便地查阅到他们需要的资料。缩微胶片数字化将已抢救的古旧文献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既提升了已抢救文献的利用率,又避免了对原始古籍文献的再次数字扫描;而数字资源转缩微胶片是利用缩微胶片长期保存的可靠性优势,将数字资源以影像的方式固化在缩微胶片上,这一技术行内称为‘数转模’。”
技术专家刘小露告诉记者,这台“数转模”的机器有一个分辨率非常高的显示屏,可把电子图像曝光到胶片上,通过调节曝光次数和屏幕亮度,使拍摄出来的影像密度,也就是读者肉眼可见的影像颜色深度达到符合质检的要求。
“由于技术的优越性,这项工作十分简单、便捷,基本不用人工进行拍摄,而通过设备自动设置就能完成。拍摄一卷600拍的胶片,需用一个半小时,其间不需人工进行干预”,刘小露指出,由于机器拍摄相对稳定,数转模工作对人工成本的耗费很低,“不过也会遇到些许问题。如,由于不是每一幅画面都经过人工调整参数,所以一卷胶片会存在个别拍数影像密度有问题,这时就需要跟冲洗部门和质检部门协调进行处理。”
抢救文献胶片长度达4000公里
“乔木同志:六月上旬,因工作需要,到曲阜孔府查阅有关档案,收获不少。根据见闻,提出了妥善保存和充分利用孔府档案的建议四条。”在国家图书馆,一份旧档诉说着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成立的渊源。张超亚告诉记者,198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的任继愈到山东曲阜查阅孔府档案,面对日益损毁的档案忧心忡忡。返京后,就上书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建议采用缩微摄影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得到大力支持。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从此掀开了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利用缩微技术对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的序幕。
自成立至今,缩微中心及各成员馆利用缩微技术,共抢救拍摄各类珍贵文献总计189478种,共计7650万拍。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文献补缺工作,提供缩微阅览服务,建立国家缩微品母片库和拷底片库,对文献继续深入开发和利用,并实现书目的数据转换。“抢救文献胶片累计长度超过4000公里,是从北京到吉隆坡的距离。”张超亚笑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抢救文献缩微品就将“抵达”南半球,“我们不会就此止步。随着一代代缩微人的努力和科技的进步,缩微品从南半球再绕回北半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文章标题:【今日最新资讯:探秘文献缩微工作车间:“谍战技术”为古籍延命500年(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5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