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进行缩微拍摄
工作人员完成数字化前期的组卷流程
是什么为珍贵古籍“向天再借500年”?是什么将千年文明收进小小抽屉?日前,记者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缩微工作车间。在这里,一代代缩微人兢兢业业使用着传统的方式,在方寸之间还原着一个清晰的世界。
缩微技术保存寿命长达500年
“缩微技术最早应用于‘谍战’,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人达格朗成功地利用缩微技术传递了11.5万封信件情报。而如今,含有缩微影像的感光胶片通常用来记录书刊、报纸、照片、图纸、单据等。广泛地应用于图书档案、军政研学等领域。”
缩微中心副主任王浩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缩微技术是非常先进的。而进入本世纪以来,曾有一段时间,业内对缩微技术较为冷淡,“大家把精力和资金重点投入到文献的数字化上。”为什么近几年,缩微技术在业内又热门起来了呢?王浩告诉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保存介质的稳定性,“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内,缩微文献的保存寿命长达500年。”
王浩介绍,目前,在业界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载体问题依然很难解决,以普通CD光盘为例保存时间也不过20年,“大部分情况下,数字资源几年内就要做一次载体的迁移,如果涉及海量数据,这个迁移难度是非常大的,会消耗很高的成本,也很有可能造成数据的损失。另外,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升级,在未来,有些格式的数字文件存在无法读取和识别的风险。缩微影像的保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王浩举例: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东方汽轮机厂的厂房整个倒塌了。“此前,东汽已对工程图进行了纸本、数字化和缩微胶片等途径的保存。”在重建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所有被抢救回的纸本文献被水淹过,且杂乱无章,查找非常不方便,而数字服务器也暂时无法恢复。“此时,缩微胶片由于介质稳定,具有很好的完整性,没有丢失任何一张图样,在东汽厂自救重建、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数千卷《赵城金藏》收进抽屉
除此之外,缩微品还具有高度还原、节省空间、等效原件等优势。
“您看,这件《敦煌遗书》缩微胶片头一拍的某些部分,颜色比周围浅,说明这部分古籍有残损,真实地还原在胶片上。”中心工作人员张超亚说,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籍都存在虫蛀、鼠咬、水泡、絮化等问题,在历朝历代的保存过程中,又容易多出许多修补、批注、钤印等痕迹。“某些数字修复技术突出美学特征,追求整齐划一,这些痕迹就很容易丢失,而它们恰恰在学术研究方面能揭示出更完整的文献信息,缩微的原貌复现优势就很明显。”
又如国图“镇馆之宝”之一——《赵城金藏》,由于在历史上曾面临种种危机,许多纸本部分已经损毁非常严重了。“出于文献保护的需要,原本一般情况下不提供公众阅览。读者想要一睹真容或进行学术研究,都有赖于这些缩微胶片。”目前,国图藏有《赵城金藏》4813卷册,而通过缩微技术,它变成了小小的249卷胶片,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
“我们国图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藏有一套原函原架的《四库全书》。”但也正是因为“原函原架”,国图文津阁《四库全书》存藏起来占地面积十分庞大,共有36304册,分装于6144个木质书函,融易新媒体,摆放在128个书架上。“而如果未来我们将它拍摄成缩微胶片,小小的抽屉就能解决存储问题。”
缩微人一天拍完2000页文献
记者随缩微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缩微工作车间。在这里,一代代缩微人经年累月地与古籍、民国图书上的灰尘、螨虫“作战”;不分寒暑地在恒温恒湿的缩微胶片库房中穿梭;不论阴晴地长时间呆在密不透风的拍照暗室中,日复一日地与各种药液、数据 “过招”……
“在狭小的密闭空间内,我们一天内要一拍一拍完成1000拍,也就是2000页左右书刊、善本的拍摄工作”,缩微中心摄制与服务组副组长马玉峰告诉记者,翻书、按书、踩快门,这一套动作在完成得特别流畅的情况下,一分钟可以完成两拍。算下来1000拍就需要34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每位工作者每天需要不间断工作超过6小时,可谓是个“体力活儿”。
文章标题:【今日最新资讯:探秘文献缩微工作车间:“谍战技术”为古籍延命500年】,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5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