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银行数据管理趋严背后,是国家层面对个人信息数据管理工作地系统性出击。去年下半年,工信部等数次公开点名批评百余款应用软件及其运营企业,涉及未经用户同意超范围及非必要使用个人信息等违规情形。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去年5月份到8月份,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关于数据安全管理办法、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多项征求意见稿及草案。这也和上述数位银行业人士的判断类似,当前央行对银行数据治理指引已经非常详尽,未来的变化更多出现在相关立法层面。
“在数据确权、数据治理上,中国有着绝对的优势,将是一个世界性的数据资产大国。”京东数科数字技术中心数据资产部总经理张旭认为,数据资产是银行的核心资产,是政府安保数据之外最值得信赖的数据,但数据向前发展必然面临着确权,以及海量数据在手之后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深度挖掘、开发应用。
“从大环境的导向来看,融易新媒体,为业内普遍认同的是,监管曾仍然鼓励在合规前提下推动金融机构数据高质量发展,比如与各类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的数据融合应用等。”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称。
庞大数据黑色交易网:金融相关占比7成以上
“暗网售卖数据是有组织严密的产业链,窃取售卖数据是黑产中隐藏最深的、历史最悠久的、最成熟的变现方式。”腾讯安全数据安全团队负责人彭思翔直言。
2018年被业内认为是数据保护的元年,却也是数据泄露的灰色之年。当年3月,Facebook被曝8700多万条用户数据泄露、遭遇其有史以来最大型数据泄露危机。而在国内,2018年初有国内某评价连锁酒店传出涉及5亿条顾客隐私数据在暗网贩卖;今年3月,国内某APP发生信息泄露,在暗网上被以“5.38亿用户绑定手机号数据,其中1.72亿有账号基本信息”的名义进行售卖。
近年来频繁爆发重大企业信息资料或用户数据泄漏事件,让暗网这个“地下黑市”逐渐被社会所认知。
“暗网,可以简单理解为互联网的一个地址,有一定技术手段都可以访问。最大特性是匿名平台,很难追溯,匿名传输,匿名货币交易。”周君桢告诉记者,“市场规模很难统计,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暗网交易的信息非常非常多。”
而他注意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2018年以来,随着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银行、证券、保险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等类型金融数据明显增多,诸多信息经常在暗网上被倒卖,“金融相关的数据情报数据占到7成以上,尤其涉及金融属性的个人隐私信息,如金融开户信息,信用卡等,国内国外同样如此。”
腾讯安全报告从2018年暗网数据交易的情况(抽样数据)来看,帐号/邮箱类数据、个人信息、网购/物流数据、银行数据、网贷数据位列前五,分别占比为19.78%、12.19%、9.69%、9.02%和8.3%,其它还有博彩数据、股市数据、企业工商数据等信息。
2018年暗网交易数据分布占比情况
来源:腾讯安全
彭思翔介绍,黑产者盗取数据的具体手段包括技术入侵、社会工程学及APT攻击,也形成了脱、洗、撞三步循环的模式,“脱库是指入侵有价值的企业,把数据库全部盗走;洗库指对数据初步清洗,拿到其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去变现;撞库指清洗后发现可以继续利用的数据,会到别的应用、企业继续尝试渗透脱库,形成循环操作模式,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的数据将全部被获取。”
比如,银行业里储存了大量用户敏感信息且又全又准确,而银行开展了大量业务应用、更新速度快,这又带来攻击面大、窗口多,但银行又很难做到滴水不漏的防护,“这就会成为黑产重点攻击的目标。”
由谁卖出、被谁买入
不少人有类似的经历:在某银行刚办理按揭贷款,随后不断收到各类第三方平台的信贷类、消费类营销电话和短信。
“这是典型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比如房贷办理需书面填写较多个人信息,不排除有机构人员或信息接触者将信息留存在转手倒卖,比如一些信息中介或金融代理机构,联合第三方营销推广平台的惯用操作手法。”周君桢解释,“不过,相比这类信息泄露,暗网更多是有组织、有目标的盗取、买卖。”
文章标题:【最新头条追踪:百万条银行客户信息疑被盗卖!兜售金融相关数据占比超7成 谁在买入?(3)】,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10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