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停的“医美”面膜

被叫停的“医美”面膜

为了美丽的脸蛋,年轻女性经常被各种品牌、各种功能的面膜搞得眼花缭乱。 (IC Photo/图)

提到医用敷料、医用冷敷贴,你会想到什么?纯白的纱布棉片,膏药,还是手术后覆盖伤口的凝胶?是否知道爆红网络的“医美面膜”,也属于这一类医疗器械?

事实上,随着“药妆”概念在国内被叫停,“医美”“械字号”护肤品开始大热。无数商家和美妆博主力推“械字号”面膜的市场教育——“敏感肌适用”“介于药与护肤品之间”“有更严格的安全生产标准”。

“想出‘医美面膜’这个词的人,实在太聪明了。如果叫它原本的名字——医用敷料、医用冷敷贴,没人会买。”年近三十仍被“青春痘”困扰的许安琦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荐“医美面膜”,自称受皮肤科医生认可,有祛痘、除痘印的功效。

此前,国家药监总局官网发文提示,所谓的“医美/医用面膜”“械字号面膜”并不存在,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医用敷料,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不能以“面膜”为名称,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

2020年7月,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小红书上搜索“医美面膜”,综合推荐页内容大多不再与面膜相关,但搜索“医用面膜”,仍有六万多条笔记,有测评合集,也有单个产品推荐;淘宝天猫屏蔽了“械字号面膜”关键词搜索,但搜索“医美面膜”,仍有数千个产品链接。

产品图文介绍中,一张普通的补水保湿面膜,被宣传具有控油祛痘、细致毛孔、强效清洁等“医美”功效。实际上,这些以胶原蛋白敷料、透明质酸敷料、医用冷敷贴、修复贴为名称的产品,正游走在《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外的灰色地带。

营销“妖风”

早在2014年,许安琦就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皮肤科接受过治疗,除洗剂、维A酸乳膏等处方药外,医生还给她开了几包“胶原蛋白敷料”,其产品外观、使用方法与普通面膜基本一致,但价格高出好几倍。

“涂乳膏后皮肤会蜕皮、泛红,用上敷料能滋润舒服一些。”许安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直到2018年前后,她发现这款敷料走出了“小众”的皮肤科,融易新媒体,以“医美面膜”的称号在全网爆红,涌现出一大批效仿、追捧者。

尽管已被监管部门“叫停”,但“医美面膜”在微博、小红书及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掀起的营销“妖风”,仍未止息。

2020年7月,专门从事医美面膜代理的猫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转账198元即可成为“下线”代理,以七至八折的低价拿货,并获得一份《代理教程》,宣传产品的图文内容会统一写好,转发即可。

猫猫透露,有人一个月能赚好几万。6月15日,猫猫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集赞活动:任何人在两个小时内集赞满66个,都可领取面膜一盒。短短50分钟,她晒出一张截图,显示朋友圈已收到2053个消息提示。四天后,她分享了9位新代理加盟的“付费”截图证明。

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联系猫猫代理的国内几家销量排名靠前的“医美面膜”生产厂家,均婉拒采访。

医美面膜的营销话术戳中了很多“贫民窟”女孩的隐秘心事——她们可能没有钱,没有时间去皮肤科、美容院,平均10元一张的医美面膜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比激光、果酸换肤、针清等医美手术便宜太多了,即便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沾上“医美”二字也是心理补偿。

许安琦的一位闺蜜看到医美面膜功效如此“神奇”,跟风买了几盒,结果痘痘越来越严重,去医院后才开始正规治疗,医师也不许她乱敷面膜了。

从敷料到“医美”面膜

敷料作为一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处理外伤、敷药、保护创面等,所用材料包括纱布、创可贴、胶原蛋白海绵等,作用有止血、防止感染、吸收组织液渗出、保持封包湿润等。“从用途上来看,和美容八竿子打不着。”同济大学皮肤学在读博士、《听肌肤的话》系列作者冰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随着消费升级,各种激光治疗、医美项目受到消费者追捧。大多数光电和焕肤类医美项目都会给皮肤造成损伤,需要一类能够帮助皮肤恢复的产品,所谓的“医美面膜”应运而生。

“‘医美面膜’的作用重点不在于上药、抗感染,而在于抗炎、舒缓、维持一个湿润的环境并促进皮肤屏障的修复,要求成分非常温和,尽可能减少刺激性、致敏性,但谈不上对某些皮炎、痤疮、色斑等有治疗或修复作用。”冰寒说。

 文章标题:被叫停的“医美”面膜,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315bgt/14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