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几十年,曾跟刘强东一起卖碟,如今“逃离”中关村

2019年,经济转型的趋势愈加明显,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所谓的寒冬期,人工智能不例外,电子卖场更不例外。

在时代浪潮面前,无人能够幸免。

同时,作为早在就躺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名单上的电子大卖场也开始了全面的清退工作,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疏解是北京市结构性调整的必然过程,也是中关村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殊不知,这样一个让人曾经又爱又恨的地方,是70年代出生的北漂一族的青春所在。

李强,一个开着奥迪Q5的中年男人,在电子卖场从事着IT和安防行业,每天晚高峰都会拉上几个顺风车乘客来抵消从单位到家里的油费。

虽然现在顺风车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开着奥迪Q5天天拉顺风车的司机还是很少见。

在一个很平常的晚高峰,投中网CV智识记者见到了李强和他的爱人,作为三个顺风车乘客之一,有幸倾听了他们的故事。

留在北京难:从平房到大楼

故事的开始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地点—中关村。

李强和王凤芝来自安徽的一个小县城,是典型的70后。

他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文化程度普遍都不高,李强夫妇也不例外,因为不甘于在老家讨生活,也正好有亲戚在北京,所以结婚不久,他们就决定北上进京。

那是在1995年的一个冬天,那会儿还没有暖冬的现象,温度很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北京的热情和憧憬。

王凤芝称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我的普通话很差,姐姐带我去了好几个地方面试,最后一个面完出来天都黑了。那个时候的交通也不便利,只有两条线,我们当时在冷风里站了很久才等来一辆车。”

但这一天的面试并没有传来好结果,就这样,屡败屡战的李强和王凤芝接连面试了很多的工作。

伴随着一次次的失望和语言、学历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他们不断地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甚至于最后连洗碗工,端菜员都不排斥。

因为在那时,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留在北京。

“当时就是觉得只要留下就有希望,就有未来,不甘心灰溜溜地回老家去,”王凤芝说。

可这样的坚持并没有感动招聘者,于是李强夫妇开始转变思路,并思考着自己做生意的可能。

90年代,最热门的硬件莫过于VCD和DVD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了这样高成本的生意。

在李强和王凤芝看来,既然不能正面切入市场,那就不妨选择“曲线救国”。

由此,他们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买卖——卖光盘。因为之前并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最一开始他们随大流,卖一些盗版的光盘,包括唱片,电影等。

1997年,迈克尔·杰克逊在中国开始火起来,几乎是一夜间成为了万千青少年的偶像,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中关村的整条街上都在循环播发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最新专辑,并且他的音乐成为了每个柜台的必备产品。

与此同时,李强夫妇也嗅到了这一波商机,并迎来了卖光盘的高光时刻,有时一天甚至能卖出几十张。

正是在这个时期,李强夫妇攒够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相比于李强实在内向的性格,王凤芝显得更为机灵,也更有经商头脑。她渐渐意识到卖光盘终究是个门槛低、利润薄的行业,要想真的把生意做大,还需要看到未来的趋势。

于是,他们瞄准了下一个风口——电脑软件。可能是由于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也可能是内向的男生对于科技产品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李强夫妇分工明确:李强负责研究产品,联系批发商,而王凤芝负责推广和售卖。

王凤芝称,“我印象最深的是方正的一个排版软件,那会儿盗版的拿货一张只需要八块钱,但是最高的时候,一个盗版的软件能炒到几百块。”

在那个时候,李强夫妇很容易就能做到日赚千元,这种利润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很可观的。

其实回想起来,王凤芝认为是当时大家学习的需求特别旺盛,学习途径又特别匮乏,没有互联网这样的大环境,所以才会有当时那样的盛况。

慢慢地,随着中关村的进一步规划,产业的成熟发展,在街上开店的小商小贩陆续搬进了高楼大厦的电子城里。

有媒体曾报道,1999年开业的海龙大厦在随后几年的日均客流量都在3万-4万人次,到2006年底,共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涌向中关村。

1997年,为了缓解海淀大学区和中关村卖场周边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市政府还曾砍掉路旁几十年树龄的大树来拓宽路面。

同时,于1998年开始的首届“中关村电脑节”成为当时中关村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一直到2010年始终保持着每年一届的频率,举办第二届参与人数即达到20万人次。

 文章标题:创业几十年,曾跟刘强东一起卖碟,如今“逃离”中关村,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315bgt/12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