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时评:疫情下,进出口农企还好吗?——来自浙江的一线调查

  疫情下,进出口农企还好吗?


  浙江临海市上盘镇是全国著名的冬春西蓝花生产基地,其一部分蔬菜出口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图为当地党员志愿者近日和菜农一道装运西蓝花。王升星 摄


  千万个行业的困境与突围,千万个群体的坚守与奉献,千万种个体的情绪与故事,构成了疫情之下五味杂陈的大全景。而农业,作为古老而又特殊的行业,上接无数农民的“钱袋子”,下接每家每户的“菜篮子”,更是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浙江省一度是除湖北省以外疫情最为严重的省份。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渐入下半场,全省城乡开始恢复往日的喧闹与繁忙。


  近日,记者将视角移至疫情下的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关注它们的复产复工情况。它们是否遇到什么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一问:原料供得上吗?


  这两天,由于持续两个月的西蓝花采收结束,江福初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平日里用于西蓝花加工的生产线,临时改用加工白花菜,一天可消化约25吨原料。老江自己倒没种多少白花菜,更多是从周边农户收来的,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江福初所掌门的红日供销公司位于温岭市箬横镇。春节前后,当地最为主打的农产品就是西蓝花。自有基地,再加上合作社与订单农户,江福初共有4500多亩西蓝花。年前收购价很平稳,2元多一斤,售出了近4000吨。可没想到,疫情完全打乱了生产节奏。


  “一是来不及收,二是由于不能人员集聚,室内的加工只能暂停,最后有几天,收上来的西蓝花还卖不出去。”江福初连着报了一串数字,“节前,男女小工每天的工资分别为200元和150元,融易新媒体,春节后涨到了300元和200元,还只招到了10多个人;西蓝花收购价则一路跌到五六角一斤,就这样,还有1000多吨烂在地里。”


  江福初的公司,过去有不少西蓝花直供食品企业,主要用于加工和出口。包括前几年,正是看中这块市场,江福初也上马了一条生产线。可前期,由于西蓝花来不及采收和加工,业务量大幅下降。为减少损失,他一边抓紧低价出货,发往西安、南京等地市场,另一边则让最优质的产品暂时“避难”,总共在冷库贮藏了600多吨。


  困境中,江福初也并非孤身作战。让他感动的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地头,帮忙联系工人采收,并申请产品运输通行证,销路这才逐渐通畅。江福初则报之以桃,捐出了价值十多万元的新鲜蔬菜,用于支援防疫一线。


  春节后的几天里,一头是江福初的西蓝花来不及采收又运不出去;另一头,则是杭州萧山区银河食品公司的西蓝花原料拉不进来。两车货就在离厂区没多远的萧山东高速口,可没有通行证,最终只能原封不动拉回去。一来一去,损失十多万元。


  成立于1984年的银河食品是一家专业生产速冻蔬菜和调理食品的外向型企业,年生产能力近5万吨,其中七成产品出口。因为原料运输难的问题,公司副总经理毛国良立即向所在的经济开发区和农业农村、经信、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求助。


  在多方努力下,通行证的问题马上得到协调解决,原料的及时补给,也为企业后续产能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毛国良坦言,企业复工涉及到上下游和跨区域,前期难免会碰到各种难点,政府反应很迅速,服务帮助也很及时。记者采访的几家农企的原料运输问题也都迅速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问:工人回得来吗?


  “原料供应难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供应链问题,更是与疫情防控的阶段有关。这里有三个关键节点:2月3日、2月10日和2月17日。”海通食品集团运营总监施建杰说。


  根据要求,2月3日,包括食品生产和供应等在内的群众生活必需的相关企业开业开工;2月10日,其他企业分批、分时复工。在此期间,针对农资运输、工人返岗、产品出货等,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复工提供各种服务。


 文章标题:最新新闻时评:疫情下,进出口农企还好吗?——来自浙江的一线调查,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8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