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头条:团体标准将引领食品级干冰质量提升

  食品级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机械加工、消防灭火及医药卫生等多领域,但我国食用级干冰行业一直存在不规范现象,急需提升发展质量。


  “食品级干冰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我国对食品级干冰的质量安全监管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近日,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洑春干在接受中国质量报采访时表示,我国食品级干冰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乱象,包括工业级干冰和食品级干冰的区别做得不够彻底、质量参差不齐等,急需通过标准等方式进行规范。


  据了解,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29次会员大会上,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制定的团体标准《食品级干冰生产技术规程》正式发布并将于明年实施。“该标准的出台,将会对规范食品级干冰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提升食用级干冰的质量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守护好食品安全。”洑春干说。


  食品级工业级使用混乱


  “2018~2019年,国内二氧化碳市场氛围表现好于预期,多数企业的二氧化碳销售价格出现了同比上涨的情况。”天津永利食用添加剂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润江说,国内二氧化碳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油田用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不规范企业陆续停产,导致供应量减少。


  目前食品级二氧化碳企业主要气源为化肥企业、发酵、石化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尾气。截至2019年10月,全国二氧化碳生产企业185家,其中食品级厂家64家,1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企业72家。截至2019年10月,我国二氧化碳装置产能约1620.6万吨(含在建192万吨,待投产20万吨),2019年预计销量约729.3万吨,全国二氧化碳装置平均开工率51.79%。


  “我国二氧化碳产能持续扩张较快,融易新媒体,但受食品级二氧化碳应用领域限制,导致产能过剩,目前各行业对于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量远低于产能。”张润江表示,一方面,国内部分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厂所配备的分析仪器较为落后,对于烃、醇、醛、苯、硫等分项指标的质量控制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干冰行业较为混乱,干冰厂家对于生产工业级干冰和食品级干冰没有区分,民用保鲜食品所用的干冰质量令人堪忧;国内还有众多中小型饮料和啤酒生产企业,由于其生产技术及检测手段未能真正规范,原料二氧化碳的供应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以工业级代替食品级为生产原料。


  用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产品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中的焊接保护及食品领域中的碳酸及啤酒饮料行业等,其中机械制造业占45%以上,食品添加剂用途占18%,油田二次采油、煤田灭火等用途占15%,烟草浸制、消防、化工原料、水处理、食品保鲜等用途占22%。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国家安全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二氧化碳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安全环保不达标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被迫关闭,二氧化碳总的生产企业数量锐减,从2014年的约280家降至2019年的185家,但企业的单套生产能力增加幅度较大,企业合并重组现象显现,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据了解,我国食品级二氧化碳主要应用于碳酸饮料、干冰、啤酒食品、冷冻等方面,其他应用则包含二氧化碳干燥食品、制造冰淇淋、果汁的保藏、烟丝膨化、超临界萃取、医药中间体等,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量、消费结构和价格均有着显著的地域性,各省市差别较大。张润江说,企业需要加强安全规范化管理,形成规模化标准化运行,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管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控制产品出厂质量,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用户要加强对食品级二氧化碳质量严格把关,杜绝工业级二氧化碳充当食品级产品的现象。此外,食品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食品级干冰和钢瓶产品的监管力度。


  据介绍,团体标准《食品级干冰生产技术规程》就是行业运用标准规范发展的“产物”。该标准对食用级干冰生产的原料、生产人员及环境、设备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要求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密闭排水系统;设备的结构材料应使用易于清洗的、耐腐蚀、无毒性的材料,并能够承受与干冰接触的温度(-78.5℃)等。


 文章标题:国内新闻头条:团体标准将引领食品级干冰质量提升,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5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