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侦查过程中,专案组发现袁某与番禺区某计算机服务部技术人员陈某长期频繁联系,经深入调查发现,陈某从2014年开始为袁某制作8种洋酒品牌的假二维码和假网站,袁某将陈某提供的假二维码印制在生产的假酒瓶身上,号称扫码后可鉴定酒的真伪,并可以进入网站享受购酒优惠。然而,所谓的真假鉴别都是“安排”好的,陈某设计好了所谓真假鉴别的页面,消费者扫描假酒瓶身上的二维码后都显示是真酒,然后会自动链接进入假酒网购平台。
在摸清了袁某团伙分布在天河、白云、番禺区的7个假酒生产、物流运输、网络销售、假网站制作窝点及运作规律后,5月16日13时许,食药环侦支队组织警力,兵分多路展开收网抓捕行动,抓获涉嫌制售假酒的犯罪嫌疑人8名,老板袁某及主要目标嫌疑人悉数落网,现场缴获假冒多种知名品牌洋酒、白酒2000多瓶。经查,该作案团伙长期从事假酒生产,通过购买低价酒灌装成高价酒,累计销售假酒约21万瓶,总涉案金额约4500万元人民币。
典型案例 4
凉茶治病有特效?
原来里面有“毒”料
凉茶是一种深入广东人心的饮品,很多人在出现上火、感冒时都喜欢喝上一杯。然而,今年1月,广州市海珠警方接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移送的群众举报线索:在海珠区西滘大街的“桂×凉茶”凉茶铺购买了1瓶凉茶饮用后,竟在瓶底发现有白色和黄色颗粒,怀疑凉茶内加入了药品,担心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海珠警方迅速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凉茶铺现场抽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该凉茶铺出售的凉茶中含有布洛芬、水杨酸等西药,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随后的摸查中,警方先后发现该地区5间凉茶店和药店均存在向凉茶内违法添加药物的行为。
4月17日,海珠警方联合相关部门,对位于南洲辖内的5间凉茶店、药店展开联合执法,查获其通过非法渠道购入的药品一批,抓获陈某、杨某等经营者和店主8人。
据嫌疑人陈某交代,其在城中村内经营的药店也同时出售凉茶。为了增加收入,陈某在其售卖的止咳茶和感冒茶中分别添加了红霉素和扑尔敏,以使凉茶功效明显。陈某还将其凉茶命名为“神奇止咳凉茶”“特效感冒茶”。虽然陈某具有职业医师资质,但他添加药品的剂量却十分随意,从不称量,有时甚至混合添加多种药物。由于担心有顾客过量饮用引起不适,陈某往往每次只卖给顾客1瓶凉茶。
而本案另一嫌疑人杨某供述,其每天在店内熬制凉茶后,会将事先磨成粉状的药品放在隐蔽之处。杨某只有小学文化,完全不懂医术,针对顾客出现的不同病症,他只是将不同的药品添加进凉茶中,便声称其凉茶可以治疗不同病症。其售出的“加料”凉茶每瓶可卖到8元,利润有40%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