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热点资讯:养殖模式创新 仪陇生猪“复苏”

  核心提示:四川仪陇是生猪调出大县,去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出栏量由2018年79万头锐减到59.95万头,今年该县制定的目标是恢复到73万头,相当于在去年基础上净增21%,仪陇是如何行动的呢?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鼓励规模场向标准化、现代化靠拢,尤其鼓励“众筹养猪”及“政府+企业+金融+养殖户”的生猪代养模式。随着入驻龙头企业的提档升级,与之合作的规模养殖场也跟着技改,按新标准进行建设。采取双向倒逼措施,种植养殖双方必须选择对象签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协议,才能批准选址建(园)场。多措并举,仪陇信心十足。

 

  今年四川全力推动生猪恢复生产,制定了努力完成出栏6000万头的目标。据省农业农村厅调查,去年9月以来,无论是规模场还是散养户,生猪出栏已连续5个月增长。仅3月全省规模场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和出栏生猪环比分别增长8.92%、7.52%和14.69%。

 

  记者日前走访了仪陇县从事生猪生产的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及一些散养户,从目前情况来看,该县生猪恢复生产形势良好,村组、乡镇及主管部门对完成既定目标信心十足。

 

  “今年我们已出栏肉猪18.8733万头,尚存栏36.288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9126万头,后备母猪0.4957万头;并且,今年我们拟新改扩建年出栏肉猪4000头左右标准场40个,可年新增出栏肉猪16万头以上。”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股股长吴应强说。

 

  养殖热情高涨 疫情防控不松懈

 

  赛金镇仪陇沟村村主任胡生平,2015年前在广东务工,回乡后发现村里人养猪的越来越少,他所在的二社只有一家养母猪。从2016年起,胡生平开始发动群众养猪,二社的母猪当年增加到18头,他自己家养了6头母猪,自繁自养,并常年维持这个规模。

 

  “去年非洲猪瘟,我家死了5头母猪,但9月份我就补充了5头;往年我上半年出栏仔猪,下半年用卖仔猪的钱来养育肥猪,一年出栏肉猪50头左右;去年因死了母猪,所以下半年只出栏了6头育肥猪;由于补栏早,所以今年又可恢复到以往的水平。”胡生平说。

 

  像胡生平这样的养殖规模,按照当前的行情,一年毛收入可达23万余元,除去所有成本,纯利润可达15万元左右。“很轻松,我们两口子就能搞定,而且还有空余时间搞种植,去年我种了10亩水稻,收了8000多斤稻谷。”胡生平说,如今返乡养猪的人越来越多。

 

  仪陇沟村共有454户、1539人,全村从事养猪的散户约有210多户,母猪存栏量为50余头,今年出栏量约为1500头左右,人均可增收4500余元。“现在猪苗特别紧张,为了防止非洲猪瘟,县上禁止猪苗从县外调入,因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对猪苗的需求只能由镇畜牧兽医站来负责调剂,目前已从镇外购进猪苗约1000头。”赛金镇副镇长赵小兵说。

 

  随着各地生猪恢复生产,四川要求绝不放松非洲猪瘟的防控,并推动各地立即恢复在高速公路和非高速省级间公路入口的检查站,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立491个临时检查站,同时设立了333个非高速公路临时检查站。仪陇县共落实县级部门和乡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经费1060余万元,拨付生猪捕杀补助资金373万余元,督促保险理赔付资金1925万余元。

 

  规模场成主力军 “代养”模式成主流

 

  位于双胜镇永久村的一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融易新媒体,业主张有福,对记者来访的态度是:绝对不能进场参观,只能在外面找地方聊。“即使是防疫人员,除非先洗澡、消毒,然后穿全套防护服,否则也是不允许进入的。”张有福说,因为严,去年该场未受疫情侵袭。

 

  张有福的养殖场现存栏1188头,每年养两批,年出栏2400头左右。他与龙头企业“正邦集团”合作,按公司要求建标准化圈舍,并由公司提供猪苗、技术、饲料、防疫药品等,然后由公司保底价收购。今年张有福与“正邦”签订的收购价为不低于13.5元/斤,如果市场价超过15元/斤,超出部分公司返15%给他。这样算起来,每头猪有500元纯利润。

 

  双胜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马斌说,全镇有规模养殖场14家,最大的年出栏6000余头,最小的年出栏1000余头;另有养殖大户15户,户均年出栏都在150头以上。双胜是仪陇生猪生产最重要的乡镇之一,全镇去年都未受到非洲猪瘟的侵袭,年出栏达4.5万头,今年县上下达的任务也是4.5万头,完成绝对没有问题,因猪苗紧缺,估计增长幅度不大。

 

 文章标题:实时热点资讯:养殖模式创新 仪陇生猪“复苏”,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11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