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严峻时刻,有一些人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担心。为此,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了反复比较和认真研判,一致认为,我国粮食供应充足,消费者超用量囤粮完全没有必要。
目前粮食库存充足
我国粮食库存分为储备库存和商品库存两大部分。储备库存又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类。中央储备历来就有,只是在建国以后不同时期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改革,开始着手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新型粮食储备体系。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专管的国家粮食储备局,2000年成立了中储粮总公司。在2008年世界性粮食危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因势利导,建立健全了地方省、地市和县三级地方政府储备,形成了以中央储备为主导、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和企业及社会储备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市场稳定器和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情和粮情出发,坚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严格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粮食主产区储存三个月、主销区储存六个月、产销平衡区储存四个半月的储备数量,从体制和政策上切实保障地方粮食安全和应急供应。
粮食商品库存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粮食贸易、加工和饲料企业用于市场流通、贸易、加工和饲料用粮,随行就市,机动灵活。各类粮企主要依靠千百万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为其收购、汇集粮源。二是国家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出资委托粮企托市收购的临储粮,由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形势,指令有关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投入市场。这部分托市粮每年的收购量都很大。
据统计,2019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期末总库存约为2.8亿吨,稻谷的库存销售比为86.2%,小麦为91.1%,玉米为39.9%,其中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期末库存量均超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6.64亿吨的新高,其中谷物总产6.14亿吨,同比增长0.6%,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高于世界人均400公斤约74公斤,即接近150斤,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粮食持续增产将为粮食供应提供牢靠的实物保障。
一是粮食增产有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持续快速增长,相继跃上了三、四、五、六亿吨4个大台阶,现已连续五年总产6亿吨以上,积蓄了巨大的增产潜力。
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县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在从东北到海南的中东部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巨资建设了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商品粮基地,同时确定了800多个粮食主产县,都将在未来粮食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农粮科技进步将为增产提供强力支撑。我国农粮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贡献率,已从改革初期的2.7%上升到2018年的58.3%。例如在良种培育方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李震声的杂交小麦、李振海的杂交玉米,加上许多地方培育的良种一起推广和应用,对三大主粮的高产丰收,切实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今后,随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流通市场货足价稳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和健全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现货、期货、批零、股市、金融各司其职,为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例如,国家定点销售和区域性销售的十个现货批发交易中心,郑州、大连两个国际化粮食期货市场,以成品粮油销售为主的城乡超市和集贸市场,遍及全国城市的电商、网购和门到门的物流配送,一批粮油大型骨干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等。最近在A股市场上,一些粮食类个股曾多次涨停,证明粮食金融在投融资市场上,为发展粮业发挥着杠杆作用。
近年来,世界粮食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粮价持平,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粮食资源发展自己十分有利。国家出于保护农民增产增收的意图,坚持托市收购,形成了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价格倒挂,国家粮食库存处于饱和和粮食供应阶段性过剩。这种供过于求的态势,也使得国内粮价水波不兴,平稳运行。尽管疫情蔓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总体上还掀不起大的风浪。
粮食加工能力强
文章标题:【2019社会新闻:我国粮食供应充足 消费者超用量囤粮没有必要】,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10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