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笔者曾撰文《移动互联网尾声巨头深陷技术焦虑》,因为2017年初,BAT都很有意思,马化腾、马云、李彦宏三位大佬异口同声地谈到了“技术焦虑”话题: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召开首届技术大会,推出了非常前沿科学的“NASA计划”;李彦宏刚刚聘请了硅谷技术大神陆奇,还以现身野外生存节目的架势,强调投身人工智能的决心;马化腾用代码变革来形容小程序,公开承认“为什么腾讯总是提科技,其实也是焦虑所在”。
行随心动,此后的BAT大变革被外界熟知,在掌舵者的思维导向下,BAT开启了长达两年的人事和架构调整。终于,5月31日,空缺了接近十年的百度CTO有了继任者,主管AI和基础技术体系的高级副总裁王海峰升职。
某种程度上,百度CTO的归位,也宣告了BAT技术路径的尘埃落定:焦虑到达了巅峰,架构追上了思维。
过去15年,是BAT呼风唤雨的15年,在商业顺风顺水的大树下,技术短板被无限遮掩。尤其以CTO的失位为象征,BAT迷失在现金流中,出位的高管,基本都是产品和商业化大神,无关基础技术架构。
因此,2010年和2014年之后,百度和腾讯相继空缺了CTO。反倒是看起来离技术最远的阿里,一直保有这一职位。但坦白说,即便是阿里,CTO也不是强势岗位。在程序员圈,阿里前CTO,同时也是阿里云缔造者王坚,一度是被“冷嘲热讽”的对象,若不是马云的信任和魄力,CTO之于王坚,王坚之于阿里云,阿里云之于阿里,都不会是今天这般“领先”的姿态。
总体来说,CTO所代表的技术,是BAT过去十余年严重缺失的。放到当前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刺眼。
好在,焦虑到头,就是解决的开始。从思维到行动,BAT在CTO上的归位,也代表了技术驱动重回互联网。
去年至今,阿里CTO张建锋,同时身兼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和达摩院院长(阿里前沿研究机构),统一了阿里内部基础技术、中台技术和业务技术;王海峰本就统管百度技术体系(包括基础技术和AI应用),CTO加身后名正言顺;腾讯仍然没有CTO,但技术工程事业群走出内部范畴,协同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并搭建了集团维度的技术委员会和技术中台,相当于设置了组织化的CTO。
技术的殊途同归,背后是商业模式的痛苦变革。以前我们说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阿里重运营,BAT各自卡住一条赛道,主攻搜索、社交和电商,偶有交叉但护城河稳固。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趋势,是决胜未来的基础性、支撑性底层战略,不再是搜索、资讯这类商业策略导向。
如果和过去一样只做纯软件、纯服务,可能会在未来的一些领域失去制高点。面对未知的恐惧,就会有不断加深的焦虑,商业模式一劳永逸的假设就会改变。
解决焦虑的办法,只有技术这一条路径。其实,马化腾两年前就做出了解答:当一个浪潮趋势来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到了,为什么有的人能把握到,有的人把握不到,就在于有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热点 | 财经 | 科技 | 观点 | 产业 | 专栏 |
融易新媒体 备案号:津ICP备17005847号 Copyright © 2002-2022 ryxmt.com.cn 融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