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5日讯(记者 田原)4月13日,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在此前65亿美元抗击新冠疫情援助基础上,追加135亿美元用于帮助成员体应对疫情对宏观经济和公共卫生的冲击。为此,融易新媒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亚洲经济前景和中国经济抗疫等话题,专访了亚行负责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副行长哈迈德.M.赛义德。
赛义德表示,亚行时刻准备着进一步扩充各类资源帮助成员体应对疫情冲击。除了提供采购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紧急援助,亚行还将致力于消除疫情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旅游业和出口萎缩、贸易和生产紊乱等。
赛义德介绍称,亚行目前总额高达20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资金中,将有130亿美元通过其反周期支持机制下设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应对方案帮助各成员体政府推行有效的反周期支出计划,重点是关注贫穷人口和弱势群体。在此过程中,亚行一直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多边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中美等国疾控部门协同合作。
以下为专访全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新冠疫情和美国“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带不确定性增多背景下,您对2020年亚洲经济有何展望?
赛义德:疫情冲击下,今年亚洲经济增长将呈现显著下滑,没有哪个亚洲国家可以毫发无损。东亚和东南亚等较为开放的地区,以及主要依赖旅游业的太平洋地区将遭受重创。亚行4月3日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预计,今年亚洲经济增速将降至2.2%,但明年有望反弹至6.2%,前提是疫情结束且经济活动正常化。亚行预计全球因疫情造成的损失预计在2至4.1万亿美元之间,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3%~4.8%。疫情持续时间越久、破坏程度越深,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因疫情冲击而增长停止甚至萎缩,将成为亚洲经济走弱最大的消极外部因素。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全球大流行仍在继续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挑战,不过,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中国国内经济二季度表现应好于一季度。同时,由于供应链受到影响,且外部需求变得很弱,中国对外贸易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困难。尽管如此,亚行最新预测显示,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反弹至7.3%。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不同于美国和欧洲,亚洲经济体应对疫情冲击、强化经济治理有何良策?
赛义德:无论在哪里,控制疫情都是当务之急,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公共卫生战略则是重中之重。各国政府应有效支持医用口罩、手套、防护罩、防护服、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物品供应网(链),尤其要支持弱势群体能维持其最低的但仍保持尊严的消费需求和日常活动。对受到疫情冲击的商业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要保障它们能获得充裕的流动性。相较美欧,温和的核心通胀率和持续下滑的原油价格,给亚洲经济体提供了下调利率的空间。此外,由于过去二十多年来宏观经济调控得当,很多亚洲经济体尚有财政刺激的空间,如采取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扩大公共支出和基建投资的办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您曾谈到疫情或导致全球化倒退,进而对全球经济产生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影响。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的新机遇在哪里?
赛义德:一段时期以来,亚洲因经济融合而受益良多。然而,疫情导致的全球化倒退恐对全球经济产生结构性的负面影响。即便疫情结束,经济增速会反弹,但增长的结构性压力仍将持续。例如,中国经济转型需求将上升:从中期看,经济增速会有所下调,但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有所增强;从长期看,人口日益老龄化和单位资本生产力相对下降,将使潜在增长承压。因此,渐进式的改革以及不断强化的地区和全球协作将有助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在研发投入上已超越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成为新的创新强国。尤其是中国,已位列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国家行列,一跃成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之一。因此,已完成从增量型、追赶型创新向基础型、前沿型创新转型的中国,还可通过“新基建”等创新发展应对疫情冲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下一步亚行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加其成员应对疫情冲击时的确定性?
热点 | 财经 | 科技 | 观点 | 产业 | 专栏 |
融易新媒体 备案号:津ICP备17005847号 Copyright © 2002-2022 ryxmt.com.cn 融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