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这是我们修来的福报。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
关于996的讨论终于在马老师表达这一观点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罕见的出现了众多反驳马老师的声音。即使马老师再次声明不支持996也无法消弭。
多年以来,马老师的言论一直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这次的失灵,足以说明大众对996的痛恨之深。
事实上,996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骂上热搜。
2016年9月初,58集团被曝出将全员实行“996工作制”,随后姚劲波的微博评论,被数千条来自疑似58员工的质问和指责占领。晚间,他在花椒的直播中又被同样的质问刷屏,以致禁言了大量网友。被轰炸整整两天后,58集团回应不会强制要求全员996。
这场喧嚣看似以员工的反抗换回了劳动者正义的胜利,不过,当时没被牵扯的互联网公司,却终究还是在GitHub的“996公司名单”中浮出水面。
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发起人呼吁程序员们进行揭露,将超长工作制度的公司写在“996公司名单”中,过去一周内,华为、阿里、蚂蚁金服、京东、大疆、字节跳动……一个个互联网头部公司先后上榜,58同城也赫然在列。
以前,姚劲波推行2万多员工的996工作制,据员工爆料,“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变相裁员,逼员工辞职”。巧的是,996.ICU的爆发,背后是整个互联网的裁员潮。裁员潮如一面“照妖镜”,正在让繁荣泡沫掩盖下的真相“现形”,而996可能只是开始。
996工作制的“形象”变迁
2014年左右,996工作制以及相关讨论流行开来,很长一段时间,舆论对此的评价都偏向正面,就连996的工作者们也大多热情洋溢、主动拥抱,并将此推崇为新时代的互联网精神。
当时虎嗅上有一篇文章,将996的互联网行业与“965”的传统IT行业对比,鼓励传统IT人抛弃旧有观点,拥抱互联网。
那段时间也是互联网崇拜和引入硅谷文化的一个高潮,硅谷的创业者们用近乎于病态的工作热情造就了硅谷的商业奇迹,他们的创业精神和理念便成了我们学习的对象。不过伴随着创业公司进入稳定期,当疯狂式加班被硅谷抛之脑后,可叹的是,开放式办公以及扁平化管理的经验学得有名无实,唯有这加班文化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生根发芽,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其实加班本是劳动、无关文化,但996却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融入互联网创业,被一些创业者当做自鸣得意的标签,甚至是管理者“道德绑架”的理由。
当然,过犹不及,996工作制的变味让舆论的风向有了转变。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了彰显狼性而变相加班,结果无论有事没事,都开始提倡强制996。程序员没有决定权,他们只能做一种无效的浪费。
时至今日,已经无人再将996与奋斗、成功联系在一起,996.ICU暴露出他们对互联网寒冬的畏惧和反抗,以前的无怨无悔置于现在变成了不堪忍受。
对996工作制,从认同到推崇,所折射的是互联网浪潮翻涌下的造富神话,而从推崇到斗争,是盛宴结束、寒冬袭来的幻想破灭。股票期权纷纷成为口头支票,财务自由成为梦幻泡影,绝大多数创业公司被打回原形。由此,员工对996工作制的不满迅速被点燃,成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裁员潮的宣泄口。
反观公司这一方,明目张胆或是理直气壮地把996从潜规则搬上台面,说明裁员的压力让他们把重点直接放在剩余劳动力的压榨上,这本身就可见资本的赤裸裸,更何况,像有赞CEO白鸦那般“率直”,员工情感上也难接受。
由此,这场关于996工作制的反抗早就箭在弦上。
互联网的反思,皆以人为牺牲?
就在996.ICU成功激起程序员集体反抗的同时,另一件事也在质疑声中被推上风口浪尖,那就是京东取消快递员底薪以及其背后的裁员危机。
4月8日,媒体报道,京东将取消旗下快递员的底薪,增加快递员收件任务,揽件数量将计入绩效考核,直接影响工资收入,还将快递员的公积金系数从12%下调至7%。京东改的是薪酬,而996涉及的是工作时间,我们看到,互联网公司经历裁员潮,正把改革的方向从放弃掉的人转为留下的人。
简言之,就是如何最大获得剩余价值,用较低的成本交换较高强度的工作。
这是互联网公司在寒冬下的求生之法。就比如快递行业,京东员工总人数约18万人,其中70%的员工来自于物流和仓储一线,而顺丰因为新员工增加及老员工福利增加,其2018年人工成本增长17.9%。想要节流,最快的方式就是裁员与降薪。
不过,求生的另一面也是反思,对于疯狂扩张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