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揭秘医疗机构“骗保术”:10张病床“住”136人 去世仍“报销”

  病床只有10张,“住院人数”却有136人;一年“被检查”8次,有7次是假的;1000多元钱的小手术做到一半,手术台上的人被告知有生命危险,结果加价到两万多元;有人去世已有5年,但还在人间两次报销“住院费”……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医疗机构骗取医保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个别监管人员与之“里应外合”。层出不穷的骗保手段花样不断翻新,成为啃食“救命钱”的社会毒瘤。

  死人竟“住院”两次

  当田淑芬(化名)走进湖南一家民营医院时,她没想到自己竟然将成为一名癌症患者。一番烦琐检查后,这家医院下了一份诊断。主治医生告诉她,病情很严重,如不住院治疗会变成子宫癌。

  于是,原本只是患有普通妇科炎症的田淑芬在这家医院花了3万多元的治疗费。更让她意外的是,医院在给她治疗时,同时还索取了田淑芬本人及3名家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合作医疗卡等证件,医院利用这些证件虚构诊疗信息,从县医保部门骗取了医保资金6000多元。

  和田淑芬一样经历“陡然病重”的人还有不少。李军(化名)到一家县民营医院做简单的包皮手术,手术前被医生打了一针药物后,身体出现了不良反应。躺上手术台后,他被医生告知这是囊肿瘤,危害很大,需要增加手术费用。于是,他被连恐带吓地多支付了费用。

  看似为患者着想,实际却是借诊疗为名将手伸向了医保基金……今年以来,山东、广西、安徽、重庆、湖南等省区市或下辖地市对此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开展集中打击行动,披露了一批典型案例。

  在中部某省,办案人员对一家民营医院涉嫌骗取医保资金检查时,甚至发现了“死人住院”的现象。一家民营医院的报账资料显示,吉华霜(化名)在2016年7月至9月先后两次到该院住院报销,而实际上她已在2011年5月离世。

  不仅是骗病人,一些医疗机构为套取医保资金,还在账目上“骗自己”,更骗监管部门。

  一些医疗机构在治病过程中通过“阴阳处方”开出高价药,实际使用普通药,以此骗取医保资金。如有的医生实际治疗患者使用一套处方,医保报账使用另一套用药更贵的处方。

  中部省份某地在检查中发现,有的医院用国产每支2.8元的针剂冒充进口药,以每支38元的价格给患者使用;有的医院将患者自费药品换成可报销药品,骗取医保资金近16万元。

  以“挂空床”的方式骗取医保资金是一些医疗机构惯用的手法。

  今年5月底,安徽省亳州市公布的10起典型中就有3家镇卫生院存在挂空床的情况。中部省份一个地区对当地骗保行为进行调查时发现,有的乡镇卫生院病床数只有10张,但同一天住院人数却达到136人。一家县中医院一共有338名医务人员,其中就有109人在本院“挂床住院”,比例超过三成。

  不仅是普通患者在一些医疗机构就诊时被当成骗取医保资金的幌子,部分医疗机构还将魔掌伸向特殊人群。

  从部分省区市查处的骗保案例来看,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利用针对贫困户、低保户等特殊人群就医优惠政策,诱导本不需要住院的群众住院,骗取医保资金的行为。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近期一份通报显示,一家医院以免费供餐、免收医疗费等行为诱导患者住院,涉嫌违规金额35.58万元;一家风湿病专科医院“大众慈善助医”项目,以车接车送、管吃管住或只交部分费用诱导参保人员住院。

  骗保人员凭眼神“秒懂”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和部分患者之间形成了一条骗取医疗资金的灰色利益链条,不断地啃食群众的救命钱。

  部分地区民营医院成为骗取医保的重灾区。中部省份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有以福建莆田系为主的多家民营医院通过医保报账近8000万元,其中骗取医保资金1500余万元。

  实际上,一些民营医院虽然冠以不同的名字,但却隶属于一个控股方,穿上“不同的马甲”在多个县市注册非营利性机构,实施医保资金诈骗。

  办案人员介绍,一些医疗机构和投资人针对医保报销监管环节漏洞,通过注册医疗投资管理公司,控股多家医院,有组织地进行骗保。

  办案人员说,一些不法分子采取连锁经营的办法跨地跨省开办多家同类型医院,骗取医保资金,“他们在药品使用和管理人员调配上跨地流动,最大限度降低所应承担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