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家人相继一氧化碳中毒 热水器为万和电气生产

  据浙江广电总台《1818黄金眼》栏目近日报道,李先生和几个亲戚通过我爱我家在杭州华家池29号院租房子住,房子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他和妻子,妻子的妹妹和妹夫各住一个房间,另外一个房间住着妻子另外几个妹妹。

  从上个月月初开始,妻子就经常感觉头晕。

  “眼睛花,有时看不见人,四肢无力,当时洗完澡后,心里有点慌,当天特别累也就没有多想就上床睡了”,李先生的妻子说。

  “医院的检查结果是眩晕,没有明确的病因”,李先生告诉记者。

  直到上个月24号那天,妹妹和妹夫也出事了,两人在房间里昏倒,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诊断的结果是一氧化碳中毒,李先生怀疑一氧化碳是燃气热水器产生的,“燃气热水器燃烧不充分导致产生一氧化碳”。

  李先生把情况反映给中介之后,我爱我家杭州建国店的艾店长上门查看了情况,但没有发现问题。

  “经过全面排查,确实没有泄漏的情况,热水器的厂家也过来了,上门检查没有任何问题,也就是说,燃气热水器是正常使用,没有泄漏问题”,艾店长表示。

  一氧化碳究竟来自哪里,李先生要求对热水器使用前后屋内的一氧化碳进行检测,当时艾店长把情况上报了公司。1月2号上午,李先生再次联系了记者说,融易新媒体,自己买了一氧化碳泄漏报警器。

  “最终确认是热水器的问题,第一次我反映给中介,中介问我有依据吗,我说没有,这次我自己想办法测了”,李先生说。

  李先生提供的视频中,浴室中有水汽不断冒出,窗户没有完全关闭,燃气热水器处于工作状态,一氧化碳报警器在不断报警。

  李先生介绍,这个报警器是网上买的,花了78元,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00ppm,也就是百万分之二百时,报警器就会报警。除了这个设备,李先生妻子的妹妹刘女士,还买了另外一款设备。

  “我怕那个不准,我又花了598元从网上买了希玛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刘女士说。

  希玛四合一气体检测仪的说明书中介绍,机器开机后即进入读取模式,将对氧气、硫化氢、可燃气体和一氧化碳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检测,并实时更新液晶显示屏上的数据。

  现场,记者在热水器还没有打开的情况下,用检测仪对厨房、客厅、浴室和事发卧室进行了检测,除了氧气浓度显示为20%之外,其余三个数值都显示为0。

  “冬天比较冷,当时卧室窗户肯定是关起来的,厨房窗户因为电瓶在窗外,天天需要充电,是一直开着的”,刘女士说。

  随后刘女士按照当时的通风情况,打开了热水器,并在淋浴龙头持续放热水。大约2分钟后,开始有水汽从浴室冒出,热水器工作三分钟时,一氧化碳数值开始有了变化。

  记者发现,“浴室内的数值不断升高,但是拿到客厅数值开始迅速下降,客厅显示为0”。

  热水器工作五分钟后,记者手持检测仪在客厅,发现数值也出现了变化,随后再次进入厨房,发现检测仪开始报警,“数值上升到49”。

  再进入卧室后,发现检测仪的数值迅速下降,数值到8之后,没有再继续下降,出于大家安全的考虑,记者停止了检测。

  李先生介绍,他们买的希玛检测仪,测一氧化碳的极限是999ppm,他之前进行过更长时间的检测,数据几乎达到了最高值。

  “模仿洗澡的情况下,就是热水器打开,仪器挂在里面,人在外面读取数值,达到986ppm,同时发现,氧气的数值显示都没有了”

  “洗澡的时候是开着的,睡觉的时候房门肯定是关起来的,然后12点的时候两人一氧化碳中毒”,刘女士告诉记者。

  经过两台仪器的多次检测,李先生和家人认为,让妻子、妹妹、妹夫中毒的一氧化碳,就是这台燃气热水器产生的,热水器的厂家是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拨打了400服务热线,始终无人接听,随后记者拨打了厂家电话。

  “正常工作的时候,如果氧气不足会产生一氧化碳,室内如果把门窗都关闭了,使用的话肯定会燃烧不充分,就会有一氧化碳,这个不算产品的问题,买其他的产品都是这样”,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在杭州红十字会医院,见到了李先生的妹妹和妹夫,两人还在接受治疗,说起事发当晚的情况,两人还会后怕。

  “我当时有一点点意识,就推我老公,推起来后,他立马一头下去就晕倒了,后面我就感觉头好痛,当时大便已经失禁,喊完他之后,我自己怎么到医院的都不知道了”,李先生的妹妹说。

 文章标题:杭州一家人相继一氧化碳中毒 热水器为万和电气生产

内容摘要:大约2分钟后,开始有水汽从浴室冒出,热水器工作三分钟时,一氧化碳数值开始有了变化。 记者发现,“浴室内的数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channel/xfts/20210108/23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