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势头创新机制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2)

  强调留得青山,大力保住市场主体。企业是“六保”的核心,是经济的源头活水,有企业才有就业和民生,才守得住经济基本盘。保住企业等市场主体,就能够保住就业岗位和保障居民收入,这样才能保住基本民生,同时也有助于形成拉动消费和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保市场主体这一任务是串联带动其他任务的重要关节。疫情期间,我国大力推动减税降费、优化融资环境、减免房租成本、协调国际采购等多方面救助工作,核心目的就是保住企业、留得青山,从而保护好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强化政策直达,夯实地方责任。今年调控政策落地机制的一大亮点,就是政策资金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通过特殊转移支付等机制,将新增赤字、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直达地方基层,全部用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以及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确保资金足额有效服务“六保”任务。资金直达也是为了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使用权,让分散的资金在基层形成合力,让最了解一线情况的部门统筹使用资金,更加高效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注重赢得未来,用改革创新办法对冲经济下行。保是进的基础,进是保的目标,推动“六保”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释放潜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创新促投资领域,以“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促进有效投资,优化投融资模式,筑牢未来发展基础。不失时机推动各项改革工作,着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稳定外贸,建设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重视政策配合,用大数据提升宏观治理能力。一揽子对冲救助政策的关键在于发挥合力,“六保”各项任务之间也存在协调一致的内在关系,重视财政、货币、就业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对推动政策落地、放大政策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加强货币政策对政府债券发行的配合支撑,加大财政对信贷担保力度,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财政货币支持政策向解决就业较多的企业倾斜等。同时,疫情期间也更加注重通过大数据提升政府宏观治理能力。在物资调配、推进复工复产和宏观调控工作中,广泛应用了电力、税收、工程机械、人员迁徙等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宏观治理能力正在逐步迈上新台阶。

  三、“六保”任务依然艰巨,回升势头尚需巩固

  面对疫情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为全球最安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回稳转升,对全球经济贡献也进一步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的恢复阶段,经济增速已经从由负转正阶段转变为回归潜在增速阶段,经济运行的主要困难由循环不畅转变为需求不足。在这一阶段,我国也面临一些新的内外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底部,主要经济体重启进展缓慢,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受疫情影响,各类经济活动急剧萎缩,全球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二季度降幅继续扩大。目前全球虽已有75%的经济体重启经济,但恢复进展不及预期。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和服务业PMI指数回升缓慢且远低于荣枯线。国际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部分中断,全球跨境贸易和投资持续大幅萎缩,二季度全球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均出现断崖式下跌,跨境投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增大。各大央行为应对疫情冲击紧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虽然避免了市场因流动性枯竭而休克,但也推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快速回升,导致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运行更加背离。疫后经济复苏进程过慢将加剧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疫情反复的压力也对各国对冲政策空间形成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回升中也存在一些不充分、不平衡、不稳固的问题,进一步实现“六稳”“六保”任务还面临一些难点挑战。需求侧恢复严重滞后于供给侧,供需不平衡问题有所突出。保市场主体任务比较艰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3%,利润损失仍较严重。当前工业企业产成品累计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仍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现金流仍然紧张。应届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压力较大,新增就业岗位少、部分企业裁员压力大等问题有所凸显。各种风险和灾害叠加,对我国巩固回升势头、稳定发展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挑战。境外疫情输入压力仍然较大,全球疫情还处于蔓延阶段,美国疫情在近期也出现快速反弹,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都尚未度过疫情高峰期,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文章标题:巩固势头创新机制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channel/spin/14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