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一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7家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及9名编制人员被通报批评并给予失信记分。生态环境部表示,截至目前,累计对38家次和52人次的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采取失信记分管理措施,并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将两家单位和两人列入环境影响评价失信“黑名单”,将6家单位和3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据《法治日报》)
生态环保部门此前对335份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表)进行复核,发现15份报告书(表)存在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部通报称,已对问题环评报告书(表)涉及的编制单位及编制人员给予失信记分。生态环境部表示,复核将常态化。同时,对复核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坚决遏制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等行为。
复核335份环评报告,15份不合格,看似比例不高,但实际危害不容小觑。因为,每一份环评报告背后,都是一个攸关环境生态安全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前,对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以上角度不难看出,环评文件能否承担其应有职能,关键在于其质量。环评质量正是环评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环评效力的发挥。
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可谓环评报告方面的顽症。此前,环保部门就多次曝光和查处过此类问题。历年来生态环保部门的抽查和通报都表明,一些环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辜负了期望,未尽到责任。此前,深圳市政府官网上公示的一份环评报告,引发人们的关注:有市民发现,在这份为“深圳湾航道疏浚项目”而作的环境影响报告中,数十次出现了“湛江”等字眼,涉嫌抄袭造假。经该报告评价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查,确认这份环评报告存在抄袭情况。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地方的环评报告几成摆设,不仅难以真实反映环境影响和污染状况,甚至沦为某些地方和企业环境违法的“白手套”。虽屡经查处,但积弊未除。
如果一个项目在实施的起点——环评报告编制上都没有严格把关,其带来的环境风险可想而知。环评文件既是重大工程的基础,又肩负着公众的期望,其价值可谓一纸千金,环评机构的责任可谓重如泰山。
环评被称为阻挡污染的第一道“防线”,是政府履行环境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部此次表示,将加大复核比例和抽取频次力度,通过大数据比对、查重等手段展开智能化复核,当然很有必要。但在强化行政监管、下猛药去沉疴时,也有必要引入公众监督,将环评项目置于公众目光中,让更多公众参与进来,实施共同监督。正如生态环境部所强调的,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零容忍,未来将加强监管和严肃查处,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
文章标题:【对环评造假必须零容忍】,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channel/industry/14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