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调解的过程看上去省时省力,但法官们其实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立案、司法确认,一样都不能落下。冯晓光向记者介绍:“调解时要审查的东西和正常开庭要审查的证据材料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在这之前就会做大量对接工作,和街道的调解员去对接。在微信上提前审照片,告诉他们缺什么,哪个东西不合格,哪些东西要原件……”
调解完毕,赵家姐弟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除了这类继承问题,邻里纠纷、治安纠纷、劳动争议都可以在诉调对接工作站内就近解决。
记者追访
街巷工作站成了
法官的新办公室
东城法院立案速裁庭法官们的工作地点,从法庭扩展到了位于街巷里的各个“诉调对接工作站”。对法官冯晓光来说,背着厚厚的案卷和电脑,和书记员一起骑着电动车在胡同里穿梭,早已是家常便饭。
谈及现在的诉调对接工作与以往相比的不同之处,景山司法所所长冉翠微向记者介绍:“以往都是分两步走。我们先进行调解,调完了以后再跟法官进行沟通,然后把文书沟通完了以后,我们和当事人集体到法院去,然后再做司法确认。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准备好材料后,两个小时就能调解结束。”
除此之外,东城法院也向基层调解工作提供了大量指导。冯晓光法官说:“基层调解人员对于案件的把握能力相对薄弱一些,法院从前期就介入到他的整个调解过程,帮他出主意。法院帮他们将基本的法律事实捋清楚后,他们就可以开展调解工作了。”
此前,东城法院立案庭负责人韩毅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的诉前调解一般在法院进行,老百姓还得到法院跑一趟,不是特别方便;另外法院的环境比较紧张,而在诉调工作站,双方可以坐下来一起聊;人民调解员做工作的时候也更为灵活。”景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印证了这一点,很多老百姓听到上法院,就觉得是“进衙门”了,他们更愿意通过调解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纠纷不化解,最终还是会到法院去。现在等于说是将这个工作提前,社区里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再去法院了。”冯晓光法官这样总结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诉调对接工作站的常态运行,不仅方便了群众,对法院来说也极大地节约了诉讼资源。
本报记者 徐慧瑶
东城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