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北京清河实验: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更新(2)

  2015年1月,阳光社区成立居民议事委员会。10名议事委员通过居委会推举、他人推举、个人自荐,最终从参加选举的17人中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是单位退休的老干部,有的是热心公益的社区积极分子。收集居民意见,讨论形成议题,三角地改造、社区美化、自行车棚建设等老大难问题在他们的联席会上一一解决。

  作为议事委员,李志良最满意的是家门口的楼门美化。作为牵头人,他带领楼内居民共同合作,把原本脏乱差的楼道变成了温馨的大客厅。寒冬腊月里,四五位老人家亲手刷楼道、铺地垫、挂装饰画,废弃的置物架还被改造成小广告收纳架,保持墙面干净整洁。

  楼道和小区的变化,年轻住户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现在碰到李志良,他们也会微笑着叫一声“大伯”。

  精细治理

  推动城市街区微更新

  阳光社区以南,毛纺北小区门口,一栋三层高的小楼正在进行紧张的内部装修。今年盛夏,这处43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将作为清河生活馆,正式为周边居民服务。

  “这个社区是原来国营毛纺厂的职工大院,居民老龄化严重,商业设施不足,整体居住环境比较差。”清河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社区“一老一小”需求最多,所以生活馆一层将提供便民服务,二层有儿童活动区,三层是养老驿站,屋顶还有供居民认领种植的社区花园。

  老楼装电梯、立体停车库、养老驿站,在课题组和街道的共同谋划下,毛纺北小区也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宜居。越来越多的居民像李志良一样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加气厂小区7号楼前,荒废已久的绿地将变成社区花园。大雨中,30多名从社会招募的志愿者用铁锹、铲子、锤子,将一根根杉木条固定在空地上,绘出花园步道的边界。规划师与居民们卷起衣袖一起劳动,就连旁边8号楼、9号楼的居民也主动参与,雨水与汗水交织。

  “清河实验”搭建起街道与居民上下沟通的桥梁,社区的议事委员会成了居民需求的传声筒、项目落地的监督员。

  作为课题组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虽年近古稀,仍年复一年指导学生参与“清河实验”。去年6月,街道、课题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手机App的方式向居民征集到1200余条街头微公园的建议,来自年轻居民的点子越来越多。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目前各区都在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街区更新成了主要工作之一。作为本市参与式规划的先行者,“清河实验”为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广泛推行闯出了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