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国内 > 《长安三万里》热映 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长安三万里》热映 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2023-08-02 14:38:01来源:新媒体

文章导读
#《长安三万里》热映 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影片引发更多关注的,不是剧情,也不是人物,而是影片中的48首唐诗。影片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为影片提供了不一样的质地,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带来关于美的想象,...

  #《长安三万里》热映 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影片引发更多关注的,不是剧情,也不是人物,而是影片中的48首唐诗。影片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为影片提供了不一样的质地,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带来关于美的想象,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

  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带来关于美的想象,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古典诗词之美,既美在意象意境,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与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密切配合。更可贵的是,融易新媒体,它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既像剧情的预言,又如令人难忘的回响,大大提升了剧集的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

  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文学之美”,不仅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也不仅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更美在创造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文学之美”,不仅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也不仅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更美在创造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比如,文学的一大优势是讲故事的能力十分强大,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都是文学叙事的长项。与文学作品相比,影视作品在文本特性描述方面处于劣势。

  影视作品要想体现“文学之美”,需要在创作中借鉴文学的优势。《长安三万里》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让观众作为旁观者的内聚焦视角,通过高适来讲述李白起伏的一生,进而来展现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兴衰,并捎带着勾画出王昌龄、岑参、王维、杜甫等人的命运轨迹。这些诗人的命运轨迹,共同编织出一首长安史诗。相较于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高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陌生而又“普通”,从高适的视角展开叙事,能够展现出凡人姿态,传递出高适作为“普通人”的情绪,这样容易拉近观众与历史和剧情的距离。这种叙事视角十分精巧,《了不起的盖茨比》《肖申克的救赎》等文学佳作都采用了这样的叙事视角。

  从人物塑造的视角看,避免人物表面化、扁平化,努力塑造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与人物共情的利器。《长安三万里》虽然借鉴文学的叙事视角,但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却稍显不足。与之相比,其他一些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都有坚实的故事结构和让观众可信和共情的人物形象。《千与千寻》将小女孩千寻从进入油屋到最终拯救自己父母的冒险过程设计得十分精巧,同时也将千寻从普通女孩到拯救者的形象刻画得细腻而又感人。《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叙事上,将观众紧紧吸引在哪吒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惊险剧情之中。与此同时,一个颠覆传统的哪吒形象也立体地呈现出来。


免责声明
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关于我们 融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