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操作系统的微软,在Windows Phone上为何会失败?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开发者学习和应用迁移成本高,收益低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包括三星、英特尔等企业,以及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内也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推出了各种操作系统,但无一成功。开发者的支持与应用生态丰富度,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壹观察》特意向王成录问及了这一问题。王成录回答称:方舟编译器从多年前决定做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上层业务代码不需要改动,开发者只通过华为方舟编译器做可以重新编译”的目标。现在开发者不论用Java语言去开发新的APP,还是自己写的C语言库,这两种方式都不需要变,在开发构建阶段就为开发者提供快速的集成编译环境,降低了开发者学习和使用成本。
王成录还对《壹观察》透露称,在方舟编译器发布当天,华为软件的开放实验室 电话被开发者打爆了,业界在安卓顽疾问题上的关注度之高,远超之前想象。
华为“软能力”的“十年磨一剑”
华为过去给的外界印象,一直是“科技硬核”企业。
EMUI领域的巨大进步,让大众用户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华为科技的“软能力”。
华为在EMUI方面的投入,最早是2012年开始的,也就是决定华为手机业务未来的那场“三亚会议”之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会议上提出:“我认为在终端上,我们创新不够、能力不够,自己要抓住自己的优势... ”,“要好好想想,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怎么才能胜利”。
之后被业界广为所知的是,华为通过P1、D1、Mate 7、P9、Mate 9、P30等一系列硬件机型的“不抛弃、不放弃”地持续奋斗。华为软件能力,同样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撑部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持与努力同样值得肯定。
外界对华为手机“软能力”的密切关注,首先是从EMUI 5.0开始的。在完成了硬件的初步重大创新之后,华为就清晰地意识到安卓系统的顽疾问题,将是自己与苹果进行用户体验较量中未来至关重要的短板。
华为为此确定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要“剖解”安卓,真正掌握底层核心技术,这就有些像是中国歼11战机对苏27战机的“逆向工程”。
从2015年开始,华为开始“花大力气”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底层研发能力,最核心的是把系统软件架构做了更好的重建,将系统底层、中间层,以及应用层之间的分割更为清晰。将一些华为需要的模块进行底层优化和增强,实现Android系统“每一个模块代码华为都清晰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具备自己真的是系统底层“换心手术”式优化。从用户端带来可感知的体验就是“天生快一生快”,以及“ EMUI 5.0的18个月不卡顿”。
要知道,Android系统本身并不只是为智能手机定制,系统代码超过1亿行,非常臃肿。华为为此投入了超过数百名系统工程师进行“定向攻坚”,仅此一项投入就超过了很多国产手机企业的全部软件研发人员。配套的研发硬件环境投入也是惊人的,仅老化测试装置成本就超过5000万美元。在EMUI 8.0发布之后,连Google都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工作,并在之后的Android系统版本升级中借鉴了华为EMUI的经验。
第二步,则是从编译器的底层技术完成对安卓的重构,包括干掉之前被谷歌视为安卓核心的虚拟机。
王成录在接受《壹观察》专访时透露,华为在翻译器上的投入,最早始于十年前。2009年华为就创建了编译组,因为海思做了芯片以后,需要有自己的编译器才能真正发挥芯片的能力。从2013年开始,华为推出了自己的编译器HCC,用在基站领域,这可以说是方舟编译器的前身。到了2014年,在王成录的“三顾茅庐”之后,以Fred Chow等众多“大神级”的编译器领域的资深专家加入华为,同时大批清华、中科院的博士加入,搭建了华为编译器的主架构。2016年,有了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后,华为2012实验室成立了编译器与编程语言实验室;2019年4月,终于推出了华为方舟编译器。
也就是说,即使华为这种在技术上投入最多的科技企业,在方舟编译器这一“软件行业明珠”的重投入也已超过了十年。背后是华为一代软件研发人员的青春与大技术理想主义,这是一个真正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巨大研发工程。甚至可以说,这是继海思处理器之后,华为终端终于在系统软件方面也具备了真正的行业领跑与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甩别人一两条街的技术突破”。
迈向全场景智慧化生态:华为目标远不止超越苹果iOS
华为EMUI 9.1首先搭载的EROFS超级文件系统,同样是华为“软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方舟编译器的光芒,让外界有些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
文章标题:【最新消息:余承东三年前“吹牛”华为体验超苹果,方舟编译器将要实现了(3)】,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mobile/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