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014年龙芯中科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1%,2015年又增长57%,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瞄准存储安全需求,前不久,龙芯中科与合作伙伴发布了首款全国产固态硬盘控制芯片系列产品,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垄断,进入这个千亿级美元的存储市场。
而今,龙芯中科通过市场养活自己、支撑研发。“CPU在产业化实践中演进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训,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胡伟武说。
“在别人都不信的情况下,做给他看”
2001年,龙芯团队开始做CPU时,一些国外企业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出来。面对质疑,胡伟武常说的一句话是:“在别人都不信的情况下,做给他看。”
10多年后,龙芯的进步赢得了业界尊重。国际著名半导体厂家意法半导体公司购买了龙芯某型号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授权,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对外授权的先例。
就在此时,国外一些企业找上门来,希望通过给源代码、设计流程的方式合作开发芯片。然而龙芯自主研发的决心从未动摇。
“如果没有自主研发芯片的实践,我国就难以消化吸收购买来的技术,即便可以引进、购买升级产品,却形不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到头来还是受制于人。”胡伟武说。
2006年,当龙芯团队尝试推广龙芯CPU应用时,很少人相信龙芯能用起来。业界普遍认为,自主芯片逊在性能,输在生态。主流生态平台太过强势,另建生态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们还是老套路,做给他看。”胡伟武说。经过多年探索,围绕龙芯形成了包括近千家企业的产业链,基于龙芯的信息产业体系慢慢形成。
目前,已有数万人在龙芯的软硬件生态上做开发,虽然相比大平台数百万级别的开发者差距还很大,但这说明打造一套新的生态平台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如今,龙芯不仅应用于政企办公设备,在工业控制、石油勘探等民用领域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把他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背后是龙芯团队超出常人的付出。设计的芯片需要在服务器上“跑”一段时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多年来,团队在晚上10点开例会安排任务,让芯片在晚上“跑”。黄令仪是龙芯团队的一位老研究员,80多岁依旧天天在屏幕前拖着鼠标查版图。
2010年,龙芯团队从课题组转型成立公司时,绝大多数技术骨干放弃事业单位编制,从计算所辞职。龙芯中科薪酬低于同行业水平,不少骨干都曾接到过百万年薪的工作邀请,但团队核心骨干基本稳定,把人生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龙芯的研发征程。
“龙芯18年来一直在补课,预计几年后,课能基本补上来”
“时间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变量。”胡伟武告诉记者,“CPU等核心技术产品需要在试错中发展,这就像爬楼梯,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他说,同样是做芯片,别人已经在楼上,龙芯18年来一直在补课,预计几年后,这个课能基本补上来。
根据规划,龙芯“补完课”后,将踏上一个新台阶,未来逐步走向开放市场,在一些领域,将与国际主流产品同台竞技。
“任何一个技术或产品本身不是目的,主导产业体系才是目标。”胡伟武说,此前国家支持了龙芯的研发及初期产业化,“扶上马”后又送了一程,今后龙芯必须靠市场来检验。
龙芯中科走上正轨后,胡伟武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管理上,但他十分怀念写代码的岁月。“回忆起来,在机房里心无旁骛地写代码真是莫大的幸福,有无比的成就感。但我不能成为龙芯发展的瓶颈,应该充分信任年轻人,让他们接棒。”胡伟武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龙芯的年轻人快速成长,从第三代产品开始,很多重要工作的负责人已经是团队的年轻技术骨干。
回首过往,胡伟武忘不了龙芯成长路上的“贵人”。他告诉记者,2010年,在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等支持下,龙芯正式开启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2013年初,在龙芯最困难的时候,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在所里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拿出500万元支持龙芯做前期研发。虽然与上亿元的经费相比,500万元只是杯水车薪,但得到“娘家”的支持,胡伟武感觉非常温暖。
更早的时候,原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曾在一次所里中层干部会上表示:计算所砸锅卖铁也要支持龙芯,龙芯团队不能以任何经费的理由放缓龙芯3号的研制。为此,他在所内设立了一个经费没有封顶的课题,2010年龙芯首笔课题经费到账时,龙芯课题组已经预支了计算所七八千万元。
“你瞧,龙芯‘长征’路上哪里只有我们团队?”胡伟武笑着对记者说。
文章标题:【最新消息:把“不可能”变为现实的龙芯团队(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it/1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