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偷听”技术上可实现 应有后续抽检及违规处罚

  如果自己本来私密的信息被App“偷听”,甚至作为推销信息所需的数据加以分析,显然已经侵犯到用户的隐私权益。

  在与App打交道的过程中,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不断出现,比如“App偷听”现象。“App偷听”是否存在呢?据报道,根据专家做的测试发现:假如发一个语音,当手松开了以后,融易新媒体,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人员将语音数据导出后,经过核对,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

  此外,经过对比实验,技术人员表示,在测试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

  从测试来看,手机App确实存在“偷听”语音的技术可能性。虽然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哪款App有这种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企业有类似的技术能力,就可能“随时”因需要而“偷听”录音。

  近年来,不少人都反馈自己疑似遭遇手机被“偷听”现象,比如自己刚刚和朋友语音提到某个商品,然后常用的某款购物类App就会出现同类商品信息推荐,还有人调侃“这款App越来越能读懂人心”。抛开这些玩笑话,如果自己本来私密的信息被App“偷听”,甚至作为推销信息所需的数据加以分析,显然已经侵犯到用户的隐私权益。

  在某种程度上,完全依靠企业自律是靠不住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通过掌握用户数据来进行行为与需求分析,从而为商业转化提供重要参考。对于企业而言,掌握的某个用户数据维度越细分、数据量越多,就越有可能对其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尤其是对消费偏好进行分析和预判,甚至用于大数据“杀熟”。

  因此,这一技术“陷阱”现象的客观存在,让手机用户面对层出不穷的App防不胜防。虽然随着我国对于用户隐私保障的管理强化,已经明确要求App获取用户包括语音在内的相关信息需要事先授权同意。但正如媒体报道所指出的,某些App存在设置冗长复杂的隐私条款现象,利用用户没时间精力或者受知识所限,无法充分了解其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从而误导用户“同意”企业听取用户语音等。

  对于可能存在的手机App“偷听”用户语音问题,有关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尽快就这一现象进行专门技术研究,进一步对手机App“偷听”用户语音的技术可能性进行全面检测,并对市面上常用App进行抽检,看其是否存在此类现象,并对违规企业进行相应处罚。此外,不断加强对企业包括“偷听”语音在内的侵权现象治理,应从立法层面加大违法成本。在大数据监管上,要让一些精于算计的企业掂量“偷听”用户语音的代价何其高昂,从此望而却步。

 文章标题:“App偷听”技术上可实现 应有后续抽检及违规处罚

内容摘要:对于可能存在的手机App“偷听”用户语音问题,有关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尽快就这一现象进行专门技术研究,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ech/discovery/237059.html



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1700584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0000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mt.ironge.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