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方舱医院的警医桂家华

走进方舱医院的警医桂家华

图为桂家华和监狱中心医院医生会诊。法治日报通讯员 刘文建 摄

走进方舱医院的警医桂家华

图为桂家华在武汉方舱医院受邀进入专家组,研判病情。 法治日报通讯员 李忠华 摄

桂家华,现任云南省小龙潭监狱中心医院治疗科科长、四级高级警长。参加工作以来,桂家华一直在集中关押治疗病犯的基层监区一线工作,主要负责对肺结核、精神病、艾滋病罪犯的治疗和管理教育工作。2013年获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个人三等功;2020年2月,因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成绩突出,获司法部通报表扬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宇

□ 见习记者 陆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郊的寂静山林中,坐落着云南省小龙潭监狱中心医院。警帽、制服、口罩、白大褂……这群特殊的人既是监狱警察,又是医生,从警32年的桂家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大学毕业后,桂家华就扎根在监狱改造一线,32年如一日与身患艾滋病、精神病等各类病症的服刑人员打交道,成为监狱领导口中“有急难险重任务第一个想到的人”、同事们口中“遇到疑难杂症的主心骨”。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突发蔓延,情况不明带来人心惶惶。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55岁的桂家华积极响应省监狱管理局驰援湖北号令,主动请缨转战湖北监狱新冠肺炎病犯救治一线。

作为袁家台方舱医院首批、首班治疗组专家成员,桂家华在56天的奋战中,与援助湖北监狱医疗队的10名队员并肩作战,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无一例死亡。

那些最快乐的事

常言道:“为医者,须有仁心,方有仁术。”

“一名艾滋病病犯,因肝硬化到后期消化道严重出血。抢救过程中,这名病犯的出血量非常大,稍有不慎就有被传染的危险,就在大家迟疑之际,桂科长冲到了最前面。”同事孙萍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当时桂家华沉着冷静及时处置的情景。

“我坚信严格严谨地防护和规范操作下,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很小。”桂家华坦言,病犯的心病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难治愈。

服刑人员邓某,因神经炎导致双腿瘫痪,服刑期间父亲病亡、母亲患上精神分裂症,妻子离婚并带走了他们唯一的女儿。邓某开始自暴自弃,抗拒治疗和改造。针对这一情况,桂家华不厌其烦地督促邓某进行心理疏导、康复训练,最终帮助他走上了积极改造之路。

“最让我感到快乐的事就是看到精神病犯经过治疗后,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和我一起聊天拉家常了!”提起一例例漫长诊疗过往,桂家华却是一副“本来就是应该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样子,憨厚、质朴溢于言表。

危难之际冲在前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键时刻,云南省监狱管理局决定从小龙潭监狱选派10名医护人员组成援助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

桂家华闻讯主动请缨,其实,作为援鄂医疗队队长的孟永忠首先想到的队员也正是曾共事多年的同事桂家华,因为他“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经得住考验。”

实践证明,桂家华确实不负众望,“站得出,打得赢”。

进舱首日面对300多名病人以及有限的医疗条件,他一方面需克服水土不服等生理上的困难,一方面要快速问诊、分诊、出诊疗方案、统筹各项工作等,作为医疗队的医疗指导专家,桂家华还需照管好其他队友,“可以说已经用尽了全身最后一丝力气,在方舱他几次心动过速,差点晕过去,都是硬撑着。”战友李忠华回忆。

平安回到云南的桂家华很快又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令他意外的是收到一封来自武汉的信件。

写信人是曾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的武汉人曹某。曹某患有癫痫病,刚到病犯监区时,因身体状况差,情绪一度跌落到谷底,经过监区警官和医务民警们无微不至的帮教和治疗,他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成绩。去年,正是桂家华和另外一名民警送他刑满返乡的。

“回想当初,我拄着双拐来到监狱,还经历了多次病危,如今我是健康地返回。此等恩情,这段经历,我永远铭记!”曹某在信中说,疫情发生后,自己也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更因表现突出获得了社区颁发的荣誉证书,“那一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在其中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算好警力成本账

把医院当家的桂家华一直无暇照顾家人,桂家华第一段婚姻以失败告终。第二段婚姻中,桂家华试图努力挤时间陪伴家人,但依旧得到了爱人这样的评价:“老桂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工作上,加班、顶班是常事,即便回到家也在捧着各类医学杂志看。”

 文章标题:走进方舱医院的警医桂家华,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shehui/15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