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创新的骨干在中华五千年文化”

    中新社福州5月4日电 题: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创新的骨干在中华五千年文化”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4日,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下称艺博会)继续在莆田举行。台湾顶级工艺协会征集江有庭、许朝宗、叶志诚、高品桐、钟荣华等10位大师作品赴展。因疫情所阻,这些创作者并未现身展会,但展品异彩纷呈,仍引起业界关注。

    叶志诚4日通过电话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畅谈创新陶瓷艺术之心得。这位1970年出生的陶瓷大家制陶已有30年,他说:“我们的精髓观念来自于古代,创新的骨干离不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架构。”

    叶志诚开创的田中窑是柴烧窑。“陶瓷终究是先人留下来的东西。”叶志诚说,他致力于“烧出以前的味道”。他尝试用台湾特有的樟树、荔枝树、相思树作为燃料,细致观察1300度左右下的“火痕”和“落灰”。

    “若是竹子多了,烧的落灰会在瓷器留下大斑点,偏黄色;相思树烧出的色彩则偏绿色,就像古时候的翡翠青石。”叶志诚坦承,台湾海岛的土壤相较于大陆来说,黏性不够,含矿物质也较少,为台湾创作者出了不少难题。

    “景德镇、宜兴、建阳、西安和内蒙古……大陆的土看颜色就知道,哪里的土做土胎最好。”在叶志诚的心里,哪里的土够红,哪里的够黄,哪里的够黑,他有一幅自己的中国地图。

    叶志诚最为喜欢钧窑的明亮而深沉、沉重而古朴,也喜欢兵马俑之大气磅礴。他曾多次实地探访景德镇和西安、太原,“买很多很多的书”,广交大陆陶瓷家,探讨胎釉配方和烧成技术。

    叶志诚还曾买过少量宜兴紫砂土。但当时台湾比较少做陶壶,也找不到销路,索性拿来研究和台湾土的结合。他发现,窑温在1250度至1300度时,紫砂土就“趴下了”,而当筛过洗过后,和台湾苗栗土结合起来,效果非常惊艳。

    “仅是一般的木灰,就变化很惊人,产生五彩光,出品全都值得保留。”叶志诚说,台湾创作者所孜孜以求的“独树一格”,他在陶土的“两岸融合”中得到了。

    做陶30年,叶志诚自言可以利用土的特质,烧出好几万道“颜色”。一抔黄土,经过窑烧后,从银的铮亮到黄金的斑驳,从铁桶的锈斑到枯木的质感,无不惟妙惟肖。“土,是大自然的模仿师。”他说。

    在叶志诚的作品中,他“来自田中”的秉性自然流露,青蛙、螃蟹这些乡土意象时常“诗意地栖息”在他的茶壶上;一截枯木,横在茶仓上,又深具孤寂而古拙的美感。

    “我从小到大,常在溪边、田间劳作嬉戏。”叶志诚说,成名之后他亦时常在田间劳作,在自然的静谧中创作,“这是一种生活,土地跟我们最亲,没有任何杂音,在宁静中创作才有灵感。”

    如今,叶志诚担任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理事长,他的彰化田中窑不仅出产柴烧陶瓷,还营造成观光游览胜地。如今正是蜀葵花开时节,游客众多。

    因疫情所隔,叶志诚不能现身莆田艺博会,但他十分关注展会传出的大陆惠台政策和乡村振兴资讯,融易新媒体,“台湾工艺作品讲究个体标识度和生活美学,在活化厂方为观光创意园区也颇有经验,两岸应有合作空间。”

    “福建已经将多位台湾作者纳入非遗传承人名录,这对两岸工艺发展一定是好消息。”叶志诚说,随着疫情的缓和,两岸工艺界交流合作的热潮必将到来。(完)

 文章标题: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创新的骨干在中华五千年文化”

内容摘要:题: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创新的骨干在中华五千年文化”” 如今,叶志诚担任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理事长,他的彰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redian/273201.html



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1700584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0000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mt.ironge.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