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从“错把杂草当庄稼”到带领村民谋致富——“90后”村支书的蜕变之路

    留着清新齐耳的短发,戴着眼下正流行的银边大镜框眼镜,穿着短款米色开衫毛衣……很难想象,这位“文艺范”十足的女青年竟能和“村支书”这个身份联系起来。

    

    宋海蓉(右)在村民家走访。(受访者供图)

    她叫宋海蓉,今年30岁,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七年前,大学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年的宋海蓉报考了“村官”。“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怀揣远大的抱负,也非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愫,只是为了先找到一份工作。”宋海蓉坦言,当时她在鸭暖镇曹庄村担任包村干部。

    初到村里,宋海蓉极不适应。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她甚至连玉米苗和杂草都分不清,何谈处理村里“家长里短”。“本身自己内向不爱说话,碰到村民家庭纠纷,自己更是能躲就躲。”提及过去,宋海蓉面露尴尬,“那时整天闷在村委会,也产生了‘跳槽’的想法。”

    “两腿不出门,怎能干好农村工作?”老支书的话让宋海蓉惭愧,也点醒了她。年轻村干部最缺的是农村工作的经验,不能因为工作不懂或有担心就退缩。

    以后,每次入户随访,宋海蓉都会积极参与;处理村民家庭纠纷,也能常见她的身影;她和村干部还发起了清洁村庄、清洁庭院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

    看着过去秸秆乱堆、地膜乱飞的曹庄村,如今被富有乡村记忆的村广场、干净整洁的村道、随处可见的文化墙等一道道“风景”点缀。“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宋海蓉说,农村工作十分繁杂,帮助村民解决的一件件事情虽小,但极大提升了自己干好工作的信心。

    村里的变化可不止这些。临泽县是国家玉米制种大县,十里乡村虽不同,但家家户户都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宋海蓉说,依托制种产业、养殖业,老百姓腰包变鼓了,用于教育、楼房、家庭轿车等提升生活质量的开支增多了。

    “村民生活的变化对农村基层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宋海蓉说,她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在农村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对农村工作认识的变化,坚定了她扎根农村的决心。

    去年8月,宋海蓉当选倪家营镇梨园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这位“90后”村支书,“掌管”起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特别是今年村里实施红色旅游小镇项目,让从来没接触过施工图纸的她,硬着头皮学起了建筑工程。

    “压力很大。”宋海蓉坦言,除了不停地向上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请教,她还常常拉着曾干过包工头的村副主任到工地现场指导,生怕辜负了村民的信任。

    “敢干敢拼,年轻干部学习能力强、有闯劲是最大的优势。”看到宋海蓉的工作表现,梨园村老支书邢宏禁不住夸赞起来。

    

    站在梨园村玉米制种田里,可以清楚看见丹霞景区和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新华社记者王朋摄

    在农村扎根的几年时间里,宋海蓉既见证了农村发展的变化,也有一些担忧事。

    一是村里“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梨园村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近20%,今后玉米制种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的大难题。有些乡镇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制种产业来应对这一问题。但是在农村,很多老人没有其他增收渠道,土地也成了农村老人养老的“本钱”,他们不愿流转土地。

    二是年轻人赶着城镇化的“浪潮”进了城,农村发展面临后继无人。在梨园村,玉米制种收入并不算少,甚至比年轻人外出务工收入高,但是城市更吸引年轻人。

    “这两个问题在很多农村都存在,也是乡村振兴的难题。”宋海蓉说,但是她坚信农村也有很多待发掘的潜力。梨园村毗邻七彩丹霞景区,又有梨园口战斗遗址,村里依托这两项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小镇项目,也是梨园村迈向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探索。(完)

 文章标题:(乡村振兴)从“错把杂草当庄稼”到带领村民谋致富——“90后”村支书的蜕变之路

内容摘要:(受访者供图) 她叫宋海蓉,今年30岁,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站在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redian/270764.html



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1700584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0000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mt.ironge.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